危机反令学者身价飙升 经济学家走穴忙过明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危机反令学者身价飙升 经济学家走穴忙过明星
2009年05月22日 10:2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6年、2007年股市大牛市过后,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经济的跌宕起伏,让经济学家身价倍增。最近,一份《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在网上流传,不少人感叹“专家的钱来得太快”!

  根据网上公布的《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

  这一数据的由来是,在去年上半年某省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扣除其他费用后,郎咸平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一个论坛上,郎咸平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连他自己也对媒体说:“你们要知道,我的出场费是上涨的。目前是15万,不过具体价码也是可以谈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些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经济学家现在太忙。因为金融危机,大家都想从他们那里抓根救命稻草。”部分经济学家走穴的频率和忙碌程度超过二三线演艺明星,甚至超越一线明星。今年3月,有记者准备通过北京某公关公司邀请金岩石出席论坛,得知他4月份的档期已经排满,只能等5月份以后了。

  一名熟悉市场行情的公关公司老总透露:“其实在2006年之前,国内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就能请到国内较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但从2006年开始,出场费一路上涨,至今平均涨了10倍,主要是因为牛市和金融危机。”

  解析

  “专家消费”已成产业

  一位财经媒体副总编曾经这样评价:郎咸平是经济学家中最适合上电视的,也是节目主播中最会做学问的。二者的结合造就了郎咸平的商业成功。

  2004年的“郎顾之争”让郎咸平一举成名,并由此引发“中国第三次改革论争”。随后郎咸平开始频频在报端和电视台露面,后来干脆在上海卫视当起了评论主持人,曝光国企负责人MBO企图、“虚拟资金”抬高楼市股市、点评企业管理案例……据说《财经郎咸平》收视率相当高,尤为上海妇女们所喜爱。

  再到后来,“郎咸平财经工作室”成立,有专门的传播公司和工作室来对郎咸平的观点进行书籍、刊物、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全方位的包装。卖版权、著作权,收“出场费”,郎咸平财源滚滚。这种操作模式也与娱乐演艺界的明星包装模式并无二致。

  在郎咸平商业成功的背后,已可隐隐约约看到一个新的专家消费产业链。

  一位财经公关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描述了“无名”经济学家被捧红的过程:媒体据某热点话题采访一位尚不知名经济学家后,只要其观点在主流范围内,就有望被国内各大网站转载。这位“无名”经济学家给外界留下了最初印象。接下来,其他媒体如果频繁对其采访,经济学家会非常配合。知名度提升了,身价也随之上涨。“一来二去,这位经济学家就因在某段时间里出镜率奇高,而声名大噪。”

  经济学家被媒体捧红后,邀请就会多起来,公关公司随之粉墨登场。据了解,公关公司手中通常会掌握着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经济学家。

  网友声音

  【

  湖北赤壁网友:学者娱乐化!后果不堪设想!娱乐圈怪胎滋生学术娱乐化!

  新浪江苏网友:到处演讲拿钱,不做学问,热点问题乱说,基础话题放大说,专业知识瞎说,利益集团代言。

  【

  腾讯网友:这是真正的价值体现,“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期终于过去,学者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是个好现象!

  网易网友:如果喜欢搞经济,又喜欢钱,就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本事是得到现实验证的。他们的金点子能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或者少亏本,他们得的报酬应该说只是丁点而已。

  天涯网友:最起码,经济学家们没有像某些有权力的人那样假借出书、演讲的名义敛财聚财。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