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费率的微小差别影响长期收益高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基金费率的微小差别影响长期收益高低
2009年06月20日 09:09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基金投资中,业绩往往是投资者择基的首要标准,追求业绩最大化无形中成为基民们追求的目标,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对业绩的追逐让投资者忽视了大量投资费用、成本的付出。有的基民随大流买了一只自己都不了解的基金;有的基民觉得自己基金涨得慢,就马上换成别的涨得快的,最后折腾了好几圈,可能收益还不如坚守不动……对业绩的过度追逐和对基金的不了解,最后都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成本,也损害了基金投资收益。

  作为普通投资者,面对基金业绩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基金费用以及投资成本究竟怎样影响基金的收益?日常投资中应该如何节省成本,提高收益?这些往往都是投资者忽视却又很重要的问题。

  “唯业绩论”并不可取

  业绩,无疑是国内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重要标尺。看上去,这甚至是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但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行芬认为,如果把业绩作为择基的唯一标杆,显然是不妥的。首先,业绩是基金历史投资结果的证明,在这个意义上,业绩也只是择基的一个参考性因素。其次,投资基金是面向未来而非过去,业绩是基金的过去,对未来不具有预测作用。再之,基金业绩随市场风格多变,很容易导致盲目选择。可以肯定,业绩作为衡量基金投资效率的指标,对择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长期投资业绩的可靠性也要远远胜过短期业绩。

  除此之外,另一个理念非常重要。行芬认为,业绩的最大化只有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才是最有效的。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只关注业绩。甚至有些投资者认为,投资基金可以赚钱,一点点的费用根本不算什么。这一心态缘于投资者的逐利心理,有时这种也被利益相关者所利用,让我们只关注业绩,忽略成本,忽略基金本身的投资能力和水平。

  不可忽略的隐性收益

  基金投资是一项精打细算的智力活动,必须精打细算才能提高收益,相反,粗放投资只会将自己的利益贡献给机构。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具体到基金投资中,基金费用作为基金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应该成为基金投资者争取的隐性收益。这里的投资费用包括:基金申购、赎回、管理、托管、转换、交易等等一系列的费用,大体可以分为交易费用和运行费用。实际上,投资者对交易费用的敏感远大于对运营费用,申赎费用也经常成为基金公司促销手段。然而,对持有人长期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运营费用,如管理费、托管费投资人却无法直接影响,这也使得投资者不可能直接控制费用,而只能通过择基方式来降低。

  费用对收益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强大的复利扩张效应。考虑复利效应,即使细微的长期费用差异也将引起巨大的长期收益差异。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观点的最大支持来自于美国先锋公司对指数基金和主动型管理基金的业绩对比。数据显示,对比该公司1983-2003年指数基金与积极管理基金的收益率,20年间指数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2.8%,而积极管理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10%,二者投资业绩上的差距主要来自于基金运营费用差异。不算不知道,行芬为记者算了笔账:两个人在1983年分别投资了10万元于这两种基金,那么20年后投资于指数基金的投资人收益为101.2万元,而投资于积极管理基金的投资人收益为57.3万元,仅为前者的57%!这便是复利的效应,当然,这一数据对比的前提是:基金之间收益水平相当。

  从国内来看,基金的费率差别非常大。南方全球精选配置QDII的管理费达到1.85%,还不包括托管费和赎回费。而大部分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为1.5%或者1.0%,如果按照几十年的投资计算,将导致巨大的收益差异。此外,前端收费与后端收费,也有较大不同。前端收费是指购买基金时,基金公司会立即扣除的交易手续费,投资者获得的基金份额要比你投入的资金少;而后端收费就相反,在赎回基金的时候再根据持有时间的长短收取相应的手续费。比如,投资1万元,申购费为1%,如果采用前端收费,投资者只会获得9900份基金份额,而如果采用后端收费,投资者就会获得10000份基金份额。如果投资者持有一只基金超过5年的话,赎回的时候一般手续费就为0。但是如果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期限低于1年的话,前端收费就比较合适了。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