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只买国货”呼声的确不合时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只买国货”呼声的确不合时宜
2009年02月10日 11:0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中新社报道,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每个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实行或者实现商品的大流通。这样,才能发挥各自国家的经济特点,满足消费者的商品需求。他特别强调,“中国不会实行Buy China”。

  毫无疑问,与美国国内近期热议的“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条款相比,这种表态非常理智。

  简单地看,中国在面临外需不足的时刻,以政府最为驾轻就熟的行政力量优先要求投资项目购买中国货,从直线思维看,不仅符合“以近水解近渴”的原则,而且因极易和民族产业、国家利益、群众就业等关键词相联系,颇有些天然正确的味道。一点也不奇怪,近期国内的保护主义观点已有明显重新抬头迹象。不仅在理论界“先有保护、后有优势”的国家主义说法流行,舆论界也有以韩国人十年前所谓“身土不二”为典范的观点,而在软件行业,历来有很强大的“政府采购仅限国货”的呼声。这种狂热情绪亟待平复。

  事实上,即使是美国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到的Buy America条款,也已在参议院表决时受到强烈质疑。不少有识之士即指出,此类条款是在“向自由贸易宣战”,将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灾难性影响。为何看似与爱国主义直接挂钩的保护主义却没能获得广泛支持呢?

  表面上,由于外需不足,一国的对外经济部门才面临普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在政府采购计划中优先使用国货,将直接提振需求,帮助“民族产业”渡过难关。但在经验上,如果一国直接重拾保护主义,必然立即引发其他国家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趣。借用美参院辩论经济刺激计划修正案时共和党参议院约翰·麦凯恩的话说,“上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曾采取将危机归咎于国际贸易,并以提高进口关税的办法来应对,结果引发了国际贸易大战,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纷纷提高关税、限制贸易,使一场简单的经济衰退演变成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就连奥巴马本人都要撇清与该条款的关系,并反复强调,“美国不能发出保护主义信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无疑是系列自由化乃至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最近十年内,中国完成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确立;在最近二十年内,中国完成了外向型的增长方式确立;在最近三十年内,中国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全球经济紧缩时期,中国不宜贸然采用“过河拆桥”策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自身也面临结构调整压力时,民族产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贸易环境,以时间换空间。因过度讨好民间不理智情绪而触发全球贸易战的话,根本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

  有意思的是,一年前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先生在其新书《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中对保护主义的反弹早有预见。他提示说,如果没有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贫富差距或许不像现在这么大,但因要素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现,因此绝对贫困的人口将会远远超过目前水平。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帮助了“把饼做大”,我们每个人都因此有更大概率分到更多。而如果任由保护主义纵横,尽管地球村的居民们可能貌似人人平等,并且维持表面和睦地相处,但势必都将处于忍饥挨饿的低水平均衡之中。(沈洪溥 北京 资深评论人)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