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刘明康:综合运用调控手段缓解流动性过剩

2008年09月04日 11:07 来源:《求是》 发表评论

  综合运用调控手段 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

  ——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和波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过剩的流动性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从2007年初我们就实施了不断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依然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情况。流动性过剩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后果,怎样才能使其得到有效治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同志。

  记者: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刘明康:简单地讲,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投放过多、货币信贷增速过快。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这通常是导致投资膨胀、经济过热、资产价格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突出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长较快,尤其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一直保持高位。2007年下半年,M2基本保持了18%以上的增速,高于调控的预期目标。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下,今年6月份的M2增速回落到17.4%。

  形成货币投放偏快最直接的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推高了货币供给增速。国际收支失衡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首先,国内储蓄率偏高,有效需求不足。过高的储蓄率必然转化为高投资率,这就使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而国内需求不足则使得过剩的生产能力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转移格局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造成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扩大。最后,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的预期,导致各种国际资本通过多种渠道流入,资本账户盈余显著扩大,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记者:目前,舆论普遍认为流动性过剩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性过剩会对我国经济的哪些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刘明康:从实体经济层面看,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膨胀,这就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未完全摆脱粗放的增长模式,大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单产能耗物耗太大,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状况下,投资过快增长不仅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而且还会造成宝贵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环境污染。

  从金融市场层面看,流动性过剩是导致我国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也形成了很大挑战。去年,大量储蓄存款搬家,从银行体系流向股市,成为资产价格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过剩的资金投机性强,缺乏稳定性,遇涨就纷纷跟进,遇跌则争相退出,加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同时,存款的波动性和期限变化也加大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2007年以来,银行负债的稳定性有所减弱,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机构的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流动性风险上升,需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记者:有人说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的,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明康:目前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结构性的,因为很多领域确实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首先,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其次,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小企业经营实力弱,往往因无法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正常授信条件,而难以获得贷款,一些企业不得不以相当高的代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第三,欠发达地区资金供应不足。中西部地区资金积累能力弱,一直存在资金供给缺口。再加上利益驱动,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向沿海发达地区逆流的“虹吸效应”,使中西部资金“贫血”更为严重。在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控制,无疑会加剧这些流动性先天不足领域的“挤出效应”。

  记者:2007年初以来,针对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投资与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先后6次提高利率,1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提高至4.14%和7.47%;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7.5%,但都未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变。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明康:其实上半年在控制贷款过快增长、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各项贷款增速逐步减缓,截至6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17%,增速比上年末下降1.2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2.5万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但是,对于当前全社会的流动性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要区别看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等同于全社会的流动性,因为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动性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的。

  当前,全社会整体流动性充裕和银行体系资金面趋紧的现象并存,部分中小银行甚至已经出现流动性十分紧张的现象,流动性风险上升。同时,大多数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小企业,如果继续对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实行“一刀切”的紧缩性政策,势必会进一步制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为了保证对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中国银监会已于2007年底就明确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今年对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国贷款增长的平均水平;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上年水平。

  记者:您曾提到过鉴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点,应当合理搭配、综合运用调控手段,从而整体化解流动性过剩。您能具体谈谈这套宏观调控“组合拳”的特点吗?

  刘明康:一是科学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冲过剩流动性。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各种工具搭配,审慎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减轻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公开市场操作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可以实现对银行的差别化调控,且力度较为柔和,不易对经济产生剧烈冲击。

  二是着力严控信贷总量,要科学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中国银监会将继续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坚决把贷款增速控制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并有效控制好贷款投放节奏。同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小企业贷款和“绿色信贷”业务,加强对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在信贷总量的调控上也要适时微调。

  三是加强外汇管理,防范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国内金融体系。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美利差的扩大,国际游资涌入国内市场的动力也大大增加。建议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境外投机资金的大进大出,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积极深化金融改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是认真研究人民币汇率政策。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分别升值2.6%、3.3%和6.9%;今年上半年,这一比率更是达到6.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升值速度的加快,升值预期丝毫没有减弱。虽然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减少,但经常账户结汇额仍有较大增幅,这说明国际游资流入势头加剧,对升值的预期加强。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对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研究,科学把握汇率变动的方向和节奏,打破汇率持续单边升值的预期,从源头上加强外汇管理,减少由于热钱流入而创造的过剩流动性。

  记者:谢谢您接受本刊采访。(记者 顾保国)

编辑:蓝玉贵】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