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青歌赛果真老了?观赛中老年观众远超青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E时代青歌赛果真老了?观赛中老年观众远超青年

2010年07月01日 11:1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四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大幕近日落下。当各组别奖项尘埃落定之时,民间的七嘴八舌和网上的热评热议则颇为 “犀利”——“青歌赛办赛模式是否有点‘老’了? ”“看青歌赛似乎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专利,能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金奖歌手的含金量,经得起考验么? ”“明年此时回头再看,还有几个获奖歌手能让观众想得起来? ”

  这些关切和焦虑的声音,大多指向一个方向——办赛的时代环境变了,参赛阵容永远年轻的青歌赛,应该思考怎样使其内容形式 “青春常驻”,成为对于歌坛发展具有标杆意义的新人新作的发掘平台。

  观赛中老年观众远超青年

  青歌赛已走过26年路程,每年春夏之交的荧屏也已形成名副其实的“青歌档”。然而,观众群体年龄逐渐老化、年轻观众参与度不够,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尴尬。有网民认为,尽管比赛模式上每年都作出一些小的调整,但青歌赛整体的办赛方式、转播节奏、评判风格,都还很难“挠”到当代年轻观众的“痒痒”。与一些地方荧屏的选秀节目相比,青歌赛保持其较为高雅、得体的艺术格调无可争议,但是多年不变的“专家排排坐、评委亮亮分”,类似艺术院校“面试”那样“板着面孔”的评判流程,还是让每一晚的赛程少了可看性。

  一位叫 “旁观者”的网民留言:“专家评委充满专业口味的评判,文化素质测试如授课般,这样的氛围让青歌赛如何亲近荧屏前的年轻人?如今更多人热衷参与、互动,包括通过网络等快捷便利的方式表达欣赏与异议,面对E时代的观众,青歌赛应该考虑走出相对封闭的比赛模式,思考进行更大的改变和调整。让它到了30周年、50周年的时候,还是热爱音乐的大众的热门话题。 ”

  “状元”名气不及从前“探花”

  在万众瞩目下捧得金银铜奖而“一夜成名”,由此走红职业歌坛,这是青歌赛多年来吸引众多高手参与的重要因素。不过,这样的“成名法则”,近年似乎不那么奏效。

  有老观众回忆,十几年前毛阿敏仅获得央视青歌赛流行唱法第三名,韦唯获得第二名,但之后她们大红大紫;如今,获得金奖的选手恐怕还没有隔年,就不太让人记得住名字了。究其原因,一方面跟如今的青歌赛很难推出成功的新作有关,“歌红人才红”,这个规律不能违拗。网民“预备队”在青歌赛官网上指出:“大赛在推新作方面还远远不够,从本届青歌赛来看真正能让老百姓喜欢的新歌并不多,从头到尾你我只记住《黄河鱼娘》《文成公主》等少数几首歌曲的名字。 ”另一方面,当下歌手走向市场的渠道、规则已有变化,新人被发掘出来后,没有专业公司包装、推介新作、增加曝光度,“热”了一阵也就马上销声匿迹,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已在前几届摘银夺铜的歌手频频 “回炉”再赛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意摘金,他们能否真正“红”起来,还得打个问号。

  (记者 伍斌)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