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缺位,影视将会“亚健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缺位,影视将会“亚健康”

2010年08月16日 15: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学对影视剧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重要的电影作品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许多电视剧也是如此。池莉、毕淑敏、刘震云、琼瑶、海岩、王朔、王海翎等作家的作品备受影视剧创作方青睐;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到影视剧创作中,提升了影视作品的文化品格。但是,影视剧的飞速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文学空间,导致影视界与文学界出现了对立情绪,于是有了“影视与文学是天敌”的说法,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功能、地位也受到了质疑。

  8月13日,在由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国作家网共同主办的影视与文学研讨会上,与会的影视评论家、作家、编剧、导演一致认为,中国影视要与文学产生良好互动,促进共同发展。

  影视发展并非与文学无关

  近年来,影视界与文学界出现了相互蔑视的现象。如有的人提出电影是时空声光的艺术,“与文学无关”。文学界也有人反对影视与文学联姻,认为作家从事影视创作会降低作家水准。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影视界与文学界相互蔑视是极为有害的,会一损俱损,两败俱伤。

  评论家毛时安对影视作品通过“玩技术、玩金钱”打造“大片盛宴”提出批评。他说,当前涌现了一批“心态浮、表达浮夸、形式浮华、思想肤浅”的舞台大制作,如何提升影视剧的品质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影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文学有“接地气”的传统,给影视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影视发展需要不断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指出,文学的缺位,将导致影视发展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是当前部分影片缺乏人文关怀,趋于游戏化、粗鄙化的原因。

  影视与文学“通而不同”

  影视与文学的联姻越来越频繁、普遍,但二者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发展规律。

  文艺评论家范咏戈指出,影视剧与文学的关系是“通而不同”, 厘清二者关系,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显而易见的是,文学作品通过影视改编提高了知名度,也给文学带来负面效应。为数众多的作家、编剧对目前迎合市场的改编而产生的世俗化倾向表示不满。在这个倾向下,不少作品被打上了浓厚的商业化烙印,粗制滥造、狗尾续貂之作比比皆是。文坛创作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被弱化。这些都成为影视与文学的共同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

  有学者提出,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用于影视改编。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影视表达有区别,文学创作更是偏向于个人化,不同于电影的大众化、工业化、科技化。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优秀并不具备一致性,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反而是失败的,而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未必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认为,电影是一门与商业和娱乐紧密相连的艺术样式和工业生产形式,擅长于应对市场消费机制和满足市民娱乐需要,却也更容易走向“景观崇拜”“视听崇拜”,容易同精神追求疏离。

  专家们也指出以下现象不可忽视:文学是影视的起点和过程,影视是文学走向大众的强大媒介。文学在与影视的互动中发生了语言表述、叙事手法等方面的改变,且当今优秀的导演、编剧也大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尊重文化、尊重经典

  当前,文学与影视的整合与互动呈现了五彩斑斓的多元化关系。无论如何,优秀的文学、影视创作都应该并且能与读者、观众的心灵诉求相通。

  剧作家赵葆华强调,在当下泛娱乐化的文化背景下,清醒地坚守自己的艺术路线才是影视、文学工作者明智的选择。这也代表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态度:能够让电影、电视剧艺术流传下来的还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尊重经典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与底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说,电影既有深厚的技术传统,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90%的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目前强调电影的文学性也与对抗商业性有关联。防止电影对票房的盲目顺从,克服艺术与技术上的急功近利,就不能偏离电影的道德价值,走上媚俗之路。

  “电影要从创作、生产、影视评论以及立项审批各环节建立科学的价值标准体系,不仅有市场标准,还需有政治标准、社会道德标准、技术标准和比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学指向。成功构架科学、健康,包含技术与文学维度的影视评价标准,才能发展繁荣影视业,治理烂片和低俗化影片。”丁亚平说。    

    本报记者  刘  茜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