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平久:做新闻有助于写歌抓关键词(图)

2011年06月17日 10:5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平久

  新闻人跨界操刀写作《国家》、《民生》

  成龙曾说:“我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唱《国家》,今年我和媛媛共同演唱了《民生》,这首歌更像是党对人民的表达,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来唱《民生》。”

  汶川大地震期间,他以一首《生死不离》声名鹊起。国庆60周年,《国家》成为天安门焰火晚会“压轴”曲目,当郎朗在夜空中奏响钢琴、成龙和刘媛媛在人民大会堂楼顶放歌的那一刻,亿万人民为之喝彩。之后,他又创作了《民生》,人称“新主流词人”。他,就是王平久。

  撰文:本报记者 程雪超

  抓大题材:

  写歌时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

  广州日报:近几年你写了很多主旋律的“红歌”,关键词都抓得特别好,像《民生》、《国家》,怎么敢抓那么大的主题呢?

  王平久:本身我就是新闻人出身,平时经常跟老百姓打交道,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比如说“民生”其实天天都能感受得到,听完歌曲内容,你自然就会觉得我不是那种只卖噱头的标题党。《国家》这个歌词是我内心的流露,很快就写完了,但是压力肯定大啊。金培达老师后来跟我说,一收到我的短信,还没来得及看歌词呢,先看到了歌曲名字——《国家》,就觉得手机一下子重了好几倍,心里打鼓:太沉了,这么大的题目,不好写呀!

  广州日报:《国家》怎么想到跟成龙合作推这首歌呢?又是怎么想邀请刘媛媛来唱这首歌呢?

  王平久:其实也没费什么周折,我跟成龙关系很好,了解成龙想什么东西,希望做什么东西。拿给他听他觉得这歌不错,没想到能把这么大的题目写这么小。刘媛媛呢,她唱《五星红旗》这类歌曲还是不错的,她骨子里就是比较正统的那一种,在“红旗歌手”的印象里面给人比较深,两人配合也默契。

  广州日报:《民生》这首歌是怎么诞生的?

  王平久:去年底我觉得大家会越来越重视“民生”这个话题,这首歌出来后,今年“两会”期间特别关注民生这个概念,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我觉得《民生》这首歌会比《国家》更好,因为这首歌写了好久,比之前更用心。其实这首歌我写了两版词,最后选的那版,经过很认真的思考,怕别人挑毛病,其实我觉得只要观众能看明白,唱出来舒服就行,没必要非得“之乎者也”,因为语言是在进步的。

  说转型:

  做新闻有助于写歌抓关键词

  广州日报:你写了很多当代“红歌”,你年轻时喜欢哪些“红歌”呢?

  王平久:很多传承下来的“经典红歌”我都很喜欢,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但是我们没法去跟老一辈比较,因为老一辈那会儿写东西时还打仗呢。(笑)人家那会儿是什么生活,我们现在又是什么生活,写歌时的情景和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广州日报:从新闻人转型做音乐人,你写的题材特别好,对此你怎么看待?

  王平久:其实多数时间我还是在做新闻,只是偶尔做做音乐而已。“跨界”这个词都是外界给的,我没觉得自己转型,我在音乐界里抓新闻点抓关键词是做得最好的吧。

  广州日报:那你在歌曲的创作到推广方面是不是遇到很多困难呢?

  王平久:确实歌曲在推广时很难,不像写歌词那么简单,作为圈外人,你要做好一件事,你就必须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有些人认为你不是干音乐,你不懂。另外,现在音乐的推广方式也不像从前,想捧红一首歌很难,好在我背后有一支很优秀的团队。

  谈新老红歌:

  当下的歌曲不再“苦大仇深”

  广州日报:当代写“红歌”的音乐人中,你算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你觉得跟以前老一辈“红歌”音乐人比有什么区别?

  王平久:我觉得本质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没有当初的“苦大仇深”,表现最真实的东西和阶级性。现在多是歌颂祖国一片美好形象,不像以前表达的是一种渴望,一种价值。如果说以前的“红歌”表达的是一种愿景,那么现在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谢。

  广州日报:当代“红歌”在内容上是不是比以前硬邦邦的歌颂更加柔软了呢?

  王平久:对啊,现在歌曲在内容上更注重直入人心。以前的“红歌”多是鼓舞性的东西,现在时代不同了,比如说《北京欢迎你》这首歌里面就不需要以前那种口号性的东西,而是表现真诚朴素的情感。

  广州日报:那你觉得现在的“红歌”市场有多大呢?会不会不如流行音乐那么好?

  王平久:我只是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红歌”必须有人做,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被大家认可的就是好东西,真的好东西不用去刻意。

  广州日报:你从作奥运歌曲到现在成立公司,推红歌和当音乐人,一路走来都有哪些艰辛?

  王平久:我涉足音乐这一行也受到过一些非议,但我从来不在乎别人说我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就选择轻松,有些人就会选择痛苦,而我就是喜欢受折磨的那种吧。经历过北京奥运会,你会觉得理想和精神特重要。奥运期间我晕倒10多次,铁打的都不行。其实我也怕死,甚至怕晕倒的事让我妈妈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