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朝柱书写辛亥难度最大 批"告别革命论"者天真

2011年09月15日 14:0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朝柱(速写)罗雪村绘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编剧王朝柱下了一个“双黄蛋”——即将播映的42集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和电影《第一大总统》均出自他手。

  这位写过《延安颂》、《长征》、《解放》、《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剧本的“红色编剧”,坦言《辛亥革命》是他创作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难在哪儿?不是难在历史距离的遥远,而是难在流行历史观、价值观的纷扰和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两面性。

  廓清历史的迷雾

  电影《第一大总统》的剧本一出,就有位名气不小的英国导演找上门来,希望接拍这部电影。“洋导”一见面就发表高论,说为什么你们的孙中山是一个暴力主义者,而不是和平主义者?为什么他不能像圣雄甘地那样?王朝柱当面反驳:如果孙中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那么,八国联军可能至今还在北京城里横行无阻,你们的战舰可能还在向中国输出鸦片!“道不同,不相与谋”,最终,合作告吹。

  外国人不懂中国历史也就罢了,令王朝柱气愤的是,国内某些新潮作家、剧作者也热衷于为历史翻案,他们在作品中为没落、腐朽的清朝末年代表人物慈禧唱挽歌,为自称是大清王朝裱糊匠的李鸿章唱颂歌,为用权谋推翻帝制又重登九五之尊的袁世凯唱赞歌,好像这三人真成了清末民初第一等大英雄,而孙中山在他们笔下却成了“搅屎棍”——总把袁世凯做的“好事”给搅黄了,甲午海战的英雄不知哪里去了,抗击外国侵略的义和团运动被污蔑成无知的群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见了,辛亥革命牺牲的军民也变成了袁世凯等人手中的玩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他们的结论是:一切志士仁人发动的历次革命都是错误的;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而建立的同盟会、国民党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前仆后继的革命则更是错误的!

  王朝柱说,“告别革命论”者过于天真了,他们不懂历史唯物主义,不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样的道理。所以,他要通过《辛亥革命》旗帜鲜明地驳斥“告别革命论”,把某些人妄图颠倒的历史匡正过来,还历史一个公道,还那一代人一个公道!

  还原真实的人物

  辛亥革命是非常特殊的革命,从发动到发展,它的核心成员、基本队伍都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们每一个人在这场革命大潮中都得到了洗礼,他们的心路历程极富戏剧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的时候,他们站在了清朝末年的文化、思想的制高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伟人。但是,当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们很快就又变成了保皇党,顽固地反对推翻帝制,更不赞成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再如章太炎、邹容等摈弃了康、梁的君主立宪的救国之路,转向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思想。然而,随着革命洪流的滚滚向前,章太炎等又和孙中山分道扬镳。

  王朝柱在描写这些被时人、后人引为“文化大师”的人物时,不虚美,不隐恶,既写了他们学问渊博,思想敏锐,又写了他们身上明显的弱点:一是看不到最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力量,先靠会党后靠新军去搞武装起义,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某种依附性,遭遇困境和面对诱惑时有些人就会退却或转向。这种对知识分子二重性的描写,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刻画,恰恰是《辛亥革命》的一大亮点和看点。

  作为出色的剧作家,他特别擅长从细节中把握人物真实。这些细节对表现《辛亥革命》剧本中的10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如写秋瑾牺牲后,其好友苏曼殊悲痛欲绝,远在越南的孙中山特意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0元钱,托黄兴带给苏曼殊,让他买几块牛排吃。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刻画出苏曼殊的重情重义,又表现了孙中山的细致贴心,拉近了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

  写出历史的大势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捕捉那个时代更多的气息,王朝柱不仅研读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还先后到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辛亥革命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地采风、体验生活。随之,王朝柱渐渐地找到了创作这部电视剧剧本的“魂”:《辛亥革命》剧本的中心人物是孙中山,整个剧本就是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精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孙中山出身贫寒,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哥哥的财产全部投入到革命中去;他能够与时俱进,到革命后期,不再提“驱除鞑虏”这样的口号,思想也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可以说,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实施进程,是以孙中山为主要领袖、以孙中山的主张为旗帜的。王朝柱要以此剧表达对孙中山和同时代革命先行者们的敬意。

  不仅如此,他要写出历史大势、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推翻帝制,把国家引向共和,此后谁想复辟谁垮台。在全世界的改朝换代中,包括英国、法国等等都出现过复辟情况,而中国只有短期的复辟闹剧,而没有复辟成功的例子,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在广大人民中播下了民主精神的种子。告别专制,走向共和,这是历史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走势。但另一方面,王朝柱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离开工农,一事无成”,只靠精英革命,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自己的军队,到手的胜利果实也会拱手让人。由此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

  评论家李准对《辛亥革命》剧本给予了高度肯定:“剧本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第一次正面地完整地真实地形象地再现了从1905年到1916年以辛亥革命为核心的历史风云。纵横捭阖,完整而又真实,堪称一部形象的辛亥革命教科书。”相信据此剧本拍成的影视剧不仅会带给观众视听的盛宴,更能给他们以心灵的启迪。本报记者 徐怀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