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众传媒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围

2011年09月23日 16:24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主题。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对这个过程中引发的深刻而严峻的问题,还是新生的健康的精神文化,我们的文学都没有做出应有的回应,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萎缩消退。人们不禁要问,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还可能复活吗?这也许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在西欧,19世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期,而正是这一时期,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巅峰,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左拉、刘易斯、马克·吐温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缺少对现实的深刻表现?

  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城市化与19世纪西欧社会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社会形态,固然有诸多的相通之处,但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在今天,大众传媒较之以往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它所提供的虚构信息以如此“真实”的方式包围着我们,它甚至狡猾地捕获一切可能逸出既有意识形态控制的感觉形象并迅速使其归顺。一首独特的歌曲,一个古怪的文学意象都有可能成为某个大众消费品的符码,其原有的形象和意义被迅速遮蔽。在大众传媒的重重包裹中,对真实生活的切近,变得极为艰难。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面临着深刻悖论:一方面,文学需要同大众传媒的同质的俗世的意识形态划清界限并从中突围,从而显现其自身的文学性,但另一方面,文学又需要大众传媒的传播来发挥其社会作用,这个时候文学又必须呼应大众传媒的编码规则,否则将会被大众传媒所抛弃。

  但我们并不由此就必然得出悲观的结论。三个方面的理由让我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围充满期待。

  首先,大众传媒的神话像所有的其他神话一样,必将走向坍塌。大众传媒可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中,控制着我们的感觉与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但它毕竟只能想象世界的本质而不能真正把握甚至改变世界的本质,它在不断征用各种层出不穷的生动的个体事物时却无法改变生长这些事物的深厚的土壤,现代化、市场经济、城市化社会的深刻内容与各种尖锐矛盾不可能由“空洞”的大众传媒表达,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所负载的信息,参照的“并非某些真实的物品、某个真实的世界或某个参照物,而是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现代社会的深刻内容与尖锐矛盾如同地底的岩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必将形成巨大的火山喷薄而出,而这时,大众传媒就面临着皇帝的新装一样的处境。事实上,一些先行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大众传媒的反思和批判。L·P·梅耶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前言中就指出:“《消费社会》行文精炼,年轻一代要认真研读。它的任务就在于:砸烂这个如果算不上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着的恶魔般的世界,这个时时威胁着我们每一位的世界。”就是大众,对大众传媒的质疑也不绝于耳,尽管这种质疑大多最终仍然被大众传媒所俘获,但质疑本身还是让人们或多或少窥见了大众传媒的裂隙。

  当然,我们不能坐等大众传媒神话的破灭,对大众传媒的反思将有助于我们的作家们尽可能深入地切进生活,获得生动而深刻的生活体验,而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19世纪的西欧,巴尔扎克们正是以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正是因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自我体验,才突破了各种各样的遮蔽看到了那个社会的本质,对生活的深入甚至颠覆了他们既有身份所赋予他们的平庸的思想,从而创造出了诸多生动的深刻的文学形象。尽管,相对于巴尔扎克们,我们的作家身处大众传媒的包围,我们深入生活的难度也许更大,但这不应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理由,如果我们有了对大众传媒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我们从其包围中突围、切进真正的生活质地就成为一种可能。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实主义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熟悉的在文学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批判现实主义,表现为对生活中不合理的阻碍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事物的揭示与批判,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实中合理的有助于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事物的深刻肯定,20世纪50-70年代取得一定成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多地属于这一方面。我们今天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应该包括上面两个方面的指向。既不能无视现代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深刻矛盾,也不能对现代化、市场经济中新生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意识观念、行为方式无动于衷。抛开近现代历史不说,即使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们的现代化也有了30多年的历史,问题也好、新生的健康的意识形态也好,应该初露端倪,我们的作家可以也应该深刻地同时也是审美地把握它。特别是后者,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加重大。如果我们不想因为对现代化问题的种种批判而彻底否定现代化,我们就必须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的健康的意识形态进行审美把握与表达。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尽管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有一点却值得我们借鉴。那同样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作为现代化方案的社会主义对于传统来说同样是深刻的革命,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家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社会主义做出了自己的审美把握。周立波的合作化小说从审美意义上来看,到了今天也仍然耐人寻味。这给了我们今天的文学及时地、正面地、审美地把握现代社会以深刻的启迪。(杨厚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