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现代社会发展能否有更符合人性的模式可供借鉴?

2011年10月27日 19:3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快三步”与“慢半拍” 

  ——兼谈中国传统社会多种信仰的并存和互补

  王志远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帝国的天朝幻梦被击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被迫发生剧变。“五四”运动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以致近百年来,“现代化”成为最具号召力的愿景,“快三步”甚至“大跃进”,成为得到普遍认可的建设中国社会的必须速度。

  当我们受用着这种高速发展变化的成果时,不免也会看到由于急促而引发的种种副作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文化遗产受到各种破坏,乃至道德滑坡,精神植被遭到空前的摧残。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真正价值,它对于人们自身的真实意义,遭到思想者的质疑。当我们住进新房子却马上面临致癌威胁,当我们吃到各种食物却马上怀疑是否含有毒素,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痛感“人心不古”无可信赖时,对往昔的怀念不时泛起,甚至正在出现希望“慢半拍”的呼吁。

  难道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只能如此吗?能否有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模式可供借鉴?能否在“快”与“慢”之中找到平衡?

  我们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会发现在有史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在中国社会的推进演变过程中,同样存在“快”与“慢”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某种状态下,被概括为“入世”和“出世”。

  以儒法两家为主流的“入世者”,始终是孜孜不倦地进取,“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本,但落脚点在“平天下”,文平不得,就以武平,征伐不已,文治武功。中国传统社会中如果只有儒法两家,社会形态会是什么模样?难以想象,恐怕是一种“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的极其紧张、极其紧迫、极其紧急的状态。“苟日新,日日新”,“革命”两个字,原本就是中国思想的主流之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是精神的极度亢奋。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总是处于亢奋状态之下,要喘喘气、定定神,想一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享用一下人生,不管这人生是富贵还是贫贱。

  于是,除了儒法两家这双扇的大门之外,中国人的精神殿堂上还开了两个窗子,一个称为“佛”,一个称为“道”。此外,还有一个后门,叫做“民间信仰”。这额外的两窗一后门,起到了不额外的作用。它们的作用特点,形象地讲,都是“慢半拍”,都是要求放缓人生的脚步,调和人际的关系,释放精神的压力,给心灵一个栖息地。

  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方面与儒道妥协,以中国化来化中国,依国主而弘法,依世法而行事,讲因果,倡人伦;另一方面,又与儒法分庭,以出世为旨归,这种分庭不仅不会出现“抗礼”,反倒为在世间不如意的人们找到了避风港,减少了与主流的冲突。

  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方面时常参与政治,使“道”这个概念既有出世内涵,更有入世内涵;另一方面,主张“贵生”,珍惜生命,企望长生,引导人向神的迈进,调整了人群对社会地位、社会财富的价值观,从主流中潜行分流。

  无论是佛是道,都是中国人给精神和心灵透透气的窗子,没有这两扇窗,难免要使许多人窒息。只走大门,过于拥挤,窗子的作用是不用走出去就能透气,也就是说,同在一个社会中,却使人们能感受到某种和谐。

  至于民间信仰的“后门”,十分重要。以往若干年,民间信仰得到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是与现代社会背离的、落后的、愚昧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是,当民间信仰被人为地消灭到奄奄一息的时刻,人们才发现,就像在原野上把荒草全部铲净时一样,沙漠化也就开始了。民众心灵植被的破坏,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一种草根的依托,免疫力大为减弱,许多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一道被遗忘、被清除,而异质文化及其信仰的空间却因此得到迅猛的扩张。同时,道德约束几乎全部依赖外在的力量,道德自律的传统被削弱到极限。其实,从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道德自律才真正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殊力量。“头上三尺有神明”,这里所说的神明,不一定是佛祖、上帝或玉皇大帝,一个小小的土地佬、城隍爷,基本就能发挥这种威慑作用。

  多种信仰的并存和互补,使中国传统社会在近200年之前的两千多年的史载文化中,既保持了在全世界领先的地位,同时也保存和优化了中国人的生活环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自身业已留下了一个“慎独”的余地,更何况还有佛、道及民间信仰的补充?而这种不紧不慢的观念,则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均衡稳定。

  由此看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客观需要,作为曾经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在其辉煌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快三步”和“慢半拍”相辅相成的思维结构,它既是充斥于全社会的,也是贯彻于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道循环”的观点影响广泛深远,是中国人从悠久历史中汲取的一种感受。“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是一个历尽沧桑的民族才能具有的豁达襟怀。

  因此,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不容忽视,包括儒释道三教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观的调整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