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兴一生戎马屡败屡战 “倒孙”风波中拒任总理

2011年12月19日 09:26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兴一生戎马屡败屡战“倒孙”风波中拒任总理
岳麓山上黄兴墓。 记者赵持摄
黄兴的墓志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  文热心  

  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得到章太炎这种评价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个致力于推翻专制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斗士,是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的。孙中山受过他的委屈,袁世凯更挨过他的骂语。而黄兴能得到这种评价,确是章发自内心。黄兴无愧于这种评价。

  黄兴之威

  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第18天,新生的湖北军政府处于危机当中。

  清廷已经调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进攻武汉。湖南、湖北的革命军拧成一股绳作了最顽强的抵抗。可是,清军集中精锐兵力猛攻汉口,局势危急。

  就在此时,黄兴赶到了武昌。都督黎元洪知道黄兴的威望,就立即派了一名骑兵手擎一面上写“黄兴到”的大旗,在武昌全城和汉口部分地区奔驰了一圈,武汉人心也趋安定。

  黄兴赶到汉口指挥战事,各军听到黄兴亲临前线,士气大振。

  11月3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举行“登台拜将”的隆重仪式,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在会上发表了就职演说,全场沸腾。

  黄兴就任战时总司令后,指挥部队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先后坚守汉阳一个月,保住了武昌的湖北军政府,为各省反正赢得了时间,推进了全国的革命行动,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加速了清廷彻底垮台。

  黄兴之勇

  武昌之战在黄兴的戎马一生中,只是一个片断。

  因此,史家说,“黄兴是一个驰骋沙场、戎马一生的革命家。”

  黄兴一生参与、指挥过起义有10多次,特别是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其勇气有口皆碑。

  广州起义是黄兴提议的。这次起义在香港成立了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赵声为副部长,孙中山亲自到海外华侨中去募捐,又派了几批人出国去购买军火。同盟会总部从各省、南洋群岛和留日学生中调集大批优秀骨干,并组成了有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支800人的敢死队,担任先锋突袭的任务。起义几经周折,最后确定为4月27日举行。

  23日傍晚,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把总指挥部设在清王朝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但是,由于改延了时间,起义的消息已经泄露。有人向黄兴提议,暂缓这次起义。但黄兴认为,日本、南洋及全国各地同志抛妻别子、辞父离母、弃学去业,不远千里而来,就为一个目标——参加这次武装起义。目前形势虽然危急,但是绝对不能因此畏缩不前,从而前功尽弃。不然,革命党人就会失信于天下,失信于从各地赶来参加武装起义的同志们。最后,黄兴以必死的决心,决定自己首先将带领一部分革命同志进攻总督衙门。

  4月27日早晨,黄兴向他的一些南洋朋友寄出了一封准备牺牲的绝笔信:“今日当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下午5时半,黄兴统率100多革命党人,直奔总督衙门。参加起义的同志,每人手臂上缠白毛巾一条,作为标记,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炸弹都装满口袋,有的人脖子上还挂着一筐子炸弹,在军号的催促声中,个个奋勇跑步前进。革命党人很快占领了总督衙门,衙门里为数不多的卫队抵抗不支也弃枪投降。黄兴下令搜拿总督张鸣岐,才发现狡猾的张鸣岐早已跑得无影无踪。黄兴刚带队走出总督衙门,大量的清军已经赶来,对革命党人进行包围夹击。黄兴及其部下英勇抗击。经过一场激烈的交火,黄兴手下很多同志中弹牺牲,他自己右手也被子弹打断两指,他就用左手继续还击。敌人越来越多,且有渐近合围之势,黄兴下令部队分三路突围。他自带一队奋勇冲杀,且战且走,队伍分散,到最后身边已无一人。他避进一家小店,换了衣服,逃到一位女同志徐宗汉的家,由她护送,暂往香港。

  1905年到1910年4月,短短的5年时间里,同盟会就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在海外负责为起义募捐筹款,黄兴则亲临指挥了其中5次,身先士卒,虽九死一生,却屡败屡战。于是,史家如此评价:“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武装推翻清朝的军事斗争。这场革命的发动者是孙中山,具体的领导和发动工作则主要是黄兴担任。”

  黄兴之坚

  黄兴这种屡败屡战的毅力来自他坚定的信念——“只有革命,才有挽救(中国)危亡的希望。”

  1902年初夏,黄兴提前一年毕业于两湖书院,被张之洞选派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此时的黄兴,目标还是“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

  一件事让他坚定地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原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沙俄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战争结束后,按照协议,沙俄应该很快撤军。但是,沙俄却拖延撤军日期,妄图长期霸占东北。到了1903年4月,原来按协议撤兵的第二期也到了,沙俄仍然拒绝撤兵。这个消息传来,中国的留学生们愤愤不平,认为这是列强们瓜分中国的开始。黄兴听到这一消息,突感胸口一阵揪痛,一口鲜血喷涌而出,身旁同学大吃一惊,连忙把他送往医院。黄兴在病床上躺了10多天,经医生的治疗才逐渐康复。他长叹着说:“中国的前景不妙呵!已危险到了极点!只有革命,才有挽救危亡的希望。”

  黄兴认识到,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之所以不断遭受西方列强和沙俄、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太腐败所致,这个政府对外每仗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到最后干脆走投降主义路线,唯外国列强之命是从,慈禧太后还居然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谄媚和无耻的话来。而这个政府,对内则又十分凶残,人民稍有反抗压迫之举,它就进行残酷的镇压,杀人如草。因此,黄兴认为,要与外国列强抗衡,首先要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要使自己的国家强大,首先得推翻清朝这个腐败政府。

  黄兴干革命的第一步是从卖掉自家36亩的庄园开始的。长沙县黄家本来富甲一方,然而,传承了数代的黄家偌大产业在黄兴的手里画上了句号。黄兴用这笔经费与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等20多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黄兴投身反清革命是一种自觉,是一种信仰,因此他愈挫愈坚、百折不挠。

  黄兴之德

  有三件事,无论是当时革命党人,还是后人,或者是史家,都为黄兴不计个人名誉、顾全大局之德所折服。

  第一件事,“成事不必在我”,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

  有史家评论:“黄兴之德,在于甘当历史的配角。”本来,黄兴在革命活动中奠定了自己的领袖地位。1905年,他和孙中山合作,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共同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于是,孙中山顺利地当选为总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黄兴认准了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和革命意志的坚定性。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同盟会元老乃至于后世的敬重。特别是在1907年4月东京发生的那次“倒孙”风潮中,有些人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兴闻讯后表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使得风潮很快平息。

  第二件事,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誉。

  1911年10月28日,当汉口战事趋于恶化,形势对起义军极为不利之时,黄兴、宋教仁等由上海乘船赶到武汉。由于黄兴具有很高的革命威望,他的到来使起义军队士气大振。黄兴到汉口后,坐镇指挥战斗四天四夜,但是由于起义军中新兵太多,且不好指挥,战事节节失利。于是,统一指挥就成了起义军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此时,革命党人蒋翊武、宋教仁等主张黄兴任两湖大都督或称“南方民军”总司令,位于黎元洪之上;而首义领导人,如吴兆麟、孙武等反对,主张仍归黎元洪统率;黎元洪及身边那班从龙之士,更是不愿意一个“外来户”居于自己之上,也为黎元洪出主意保地位。宋教仁以大局为重,对双方进行调解,决议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其职位由黎元洪授予。黄兴一直不重权位,也就接受了这个决议。

  11月3日,一幕叫人说不出滋味的戏上演了。黎元洪于阅马厂登坛拜黄兴为将。黄兴没在乎名分,而是在将坛上慷慨陈词:“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

  第三件事,停下“脚步”,让孙中山先到南京。

  在1911年12月底,独立于清廷的17省派出代表,聚集南京准备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黄兴本拟早日赴南京,按照会议的决定就任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务,组织临时政府。在预定启程赴南京的先一天晚上,黄兴决定不去了。因为他接到孙中山先生来电,孙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他告诉陪他前往的同志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待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致失败。我们要引以为鉴戒……”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黄兴在回复汪精卫的电报中说:“难可自我发,功不必自我成。”翌年4月,他又表示:“事完之后,解甲归农,已将此意屡次表明。”   

  尽管“二次革命”后,孙、黄发生了分歧,最后黄兴也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但在一些人希望他另行组党时,他却坚定地回答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黄兴之劳

  1916年7月4日,黄兴由日本回到上海。此时,作为“二次革命”的对象——复辟帝制、龙袍加身的袁世凯已在“护国”的枪声和国人的唾骂声中死去。作为两年前的讨袁军总司令,黄兴还来不及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欢迎,就一病不起。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让他积劳成疾。不讲辛亥革命前那一系列亲冒矢石的起义,就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他干的都是苦差事。

  “南北和议”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已告结束,黄兴担任南京留守,主要任务是将辛亥反正时期扩编的军队遣散。下顶,骄兵悍将,自认为革命有功,要粮要饷;上压,手握全国政权的袁世凯,绝对不会拿钱拿粮养活一支异己军队,只一个劲下达遣散令。黄兴办完这事已是心力交瘁。但他以对革命负责的态度,完成了这一艰难任务。

  1913年3月,国民党的重要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宋教仁被刺以后,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讨袁,黄兴“明知不可而为之”,又干起了苦差事——担任讨袁军总司令,在南京指挥部队抵抗。自然,革命军队寡不敌众,很快败下阵来。“二次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黄兴只得流亡国外,过着漂泊的生活。

  回国的黄兴,应接繁忙,百事缠身,胃溃疡的旧病复发,虽经医生极力抢救,终于1916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

  闻知黄兴逝世消息后,孙中山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黄兴革命过程中的威、勇、坚、德、劳,都表明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献给了民主共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