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童男粪便成“金汁” 秘方代代传 成最实惠穷人药

2011年12月23日 15:21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童男粪便成“金汁”秘方代代传成最实惠穷人药
花桥宫王人敬阿姨小心地掰掉封口的泥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 李秋云 林继学 江方方 田米 实习生 杨雯雅 文/图)

  核心提示

  昨晨7点多,承天寺,工人们又来了。他们一直挖到下午3点左右,陆续抬出20多个罐子。除去几罐已损坏的,其余的都被人们小心翼翼地搬去了花桥宫。

  至此,40罐埋藏38年之久的“金汁”集体亮相。

  “在挖酒吗?还是古董?”好奇的厝边们,围在大坑周围,七嘴八舌地说开来。听说是在挖“金汁”,年纪较大的老伯、阿婆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里有啊?”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则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还有人说自己曾去花桥宫讨过这药,很好用呢。

  冬至的清晨,承天寺来了不少烧香的人。“咦?那边在挖什么啊?一罐一罐的。”大家好奇地聚拢到一大殿侧门的龙眼树下,瞧见三位师傅在一个大坑里挖着什么。

  “是酒吗?”有人好奇地问。“哈哈,是金汁。”一位姓黄的老师傅现场给大家解惑。话一说完,围观的厝边炸开了锅。年纪大的,一听就明白,年轻人大多听着一头雾水。

  “以前小孩子有什么发高烧的,一喝下去就好了。”卢阿伯是泉州本地人,今年六十几岁。卢阿伯说,他小时候,见身边挺多人都喝过,自己家也有备过,以应不时之需。

  不过,还真有一位年轻人知道。在银行工作的李先生,今年29岁,他说,“我小时候有去过花桥宫,早就知道了”。李先生还说,金汁其实是有据可查的药,他在书上看过,印象很深刻。

  黄老师傅进花桥宫,已经二十多年了。他说,每一批制作了多少罐、埋在哪里,都有专门的文字记载。“1973年埋下的是最后一批,此后就没再做过,年代最久的可能有五十多年了!”也就是说,38岁,可能是泉州现存“金汁”中年纪最轻的了。“至少要埋藏二三十年,(颜色)才能变得清沥,年代越久越好!”这道理,跟陈年老酒还有些像。

  刚出土的“金汁”什么样?昨天的挖掘现场,大伙儿都好奇极了。

  “小心一点,不要弄破了!”叮嘱声里,三名工人轻轻挥动手中的工具,一个个罐子逐渐露出真容。将罐子抱出来,工人们说,轻重不一,轻的轻轻一抱就行,沉的可得铆足了劲儿。“有的剩得多,有的剩得少,能有70%成功就很不错了。”花桥宫里的王人敬阿姨,拿手小心掰掉封口的泥土,再掀开里面的碗碟。

  等到罐子口打开,大家挤着探头往里瞧。“哇,好清!”只见,罐子里的液体清澈见底,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倒影,底部似有一层沉淀物。阿姨将长柄竹筒伸进罐里,再倒进白瓷碗里,就像一碗清水。拿来一闻,并没有味道。

埋了38年,粪水变成了颜色清亮的“金汁”

  粪便何以成“金汁”

  核心提示

  很多老泉州人对金汁并不陌生,讨过,喝过,至少也听过。“好像是用人的粪便做的吧。”不少人这样描述。

  读者曾先生的祖父是花桥宫的第一任董事长曾尤。回想当年花桥宫做金汁时,曾先生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如今一晃已60多岁。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原材料要一直搅拌,一直过滤,“很臭啊,可不像几十年后的这个样子”。

  臭气熏天的粪便究竟是如何变成颜色清亮、无臭无味的金汁的?昨日,本报记者探访花桥宫,为您揭开金汁制作的秘密。

  深秋入冬之际 采集童男粪便

  【原料从何而来?】

  “必须是十一二岁的健康童男的粪便。”金汁秘方在花桥宫代代相传,王人敬阿姨虽不曾参与制作,但看过很多材料,也听前辈讲起过。

  当年,老师傅们要做金汁,多是到小学收集。在学校里放了木制马桶,专供男童排放。“还得是成形的,整块整块,不能拉稀。”老师们会叮嘱学生,要是那几天肠胃不好的,就别往马桶里拉了。

  收集粪便的时间,也有讲究,“须是深秋入冬时,因为这样的季节不容易拉稀”。

  而据一位曾经参与制作的老师傅回忆,一年到头,只选用冬至前后一个月的粪便,据说,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粪便比较不那么臭。

  也有个说法是,这样的天气不容易孳生细菌。

  赤土好水搅拌 三道工序过滤

  【粪便如何处理?】

  收集来的粪便并不是就这么封存了,而是要一遍遍地淘洗,去除杂质。

  老师傅们将四处收集来的一担担粪便倒入大木桶里,往里加水、加土。水,最好是上好的井水或地下泉,土得是红土。

  将这几样东西按照一定比例倒在一起后,用力搅拌均匀,至少得经过3次过滤。第一遍是用缝隙大的竹筛筛,再拿缝隙密一点的竹筛滤第二遍,接着以棉纸纱布进行最后一道过滤,最后剩下的粪水才能装入陶瓮中。

  以碗和碟盖住陶瓮,再用加了盐的黄土加封,埋入土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