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河口草编艺术:造型灵动几欲跃动(图)

2011年12月23日 15:5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河口草编艺术:造型灵动几欲跃动(图)
    一根蜡烛,一把剪刀,一套针线,这就是黄河口草编的主要工具,原料是现在大部分农民烧火都不愿意用的高梁秆、草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记 者 卢鹏 实习生 王鑫

  通讯员 刘文忠 闫汉廷 报道

  去张奎善家看他的草编作品,感觉像进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初极狭”,最后“豁然开朗”。

  12月13日,垦利县垦利街道,县城一家食品厂的老院,记者走进张奎善租住的平房小院,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院里有两棵光秃秃的矮树,取暖用的煤块,卖凉皮用的玻璃橱柜、做草编原料的几大捆高粱杆和一块食品厂的广告牌堆满小院的大部分空间,只留得中间铺着水泥板的通道,阳光懒洋洋的洒在堂屋南墙上,墙洞上伸出的烟囱里,缕缕黄黑的煤烟飘向冬日晴冷湛蓝的天空。

  “你们来了,快屋里坐快屋里坐……”张奎善和妻子刘立珍从屋里快步迎出来,拉着记者进屋。张奎善一身灰黑色调的衣服,叼着烟卷,让人不由想起街边等活的民工,只有他瘦长脸上的一双大眼睛,闪露出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热情。

  客厅里的家具摆设十分简陋,但是走进隔出的北屋耳房,却一下子进入华丽的艺术宫殿,这是张奎善摆放作品的陈列室。四面墙上,靠着张奎善最著名的作品,一人多高,五颜六色的草编九龙壁,地上站着草编麒麟、草编飞鹰。因为做工细致、造型灵动,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几欲跃动,让人产生置身神话仙境的幻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拥有众多艺术家头衔的张奎善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1967年出生于垦利县垦利街道邵家村。张奎善自小跟父亲学会了传统的黄河口草编手艺并对此着迷,除了编常用的草篓草筐,他更喜欢按自己的想象编制各种艺术物件,花鸟鱼虫,飞龙凤凰;张奎善尤其对中国龙感兴趣,他的草编飞龙作品栩栩如生,似“真龙”跃入人间。14岁时张奎善的草编作品便拿过全省一等奖。

  由于父母多病、家庭的贫困,张奎善只上了三年学,为了生计他外出四处打工,还做过各种小买卖,卖馄饨、包饺子,调凉菜,房屋装修……然而,张奎善从未放弃过草编艺术,华丽的艺术梦想在艰难的生活中顽强地生长。其作品在全省、全国各种评比活动中获奖不断,“丹凤朝阳”获首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草编系列作品获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金奖;作品“九龙壁”获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获银奖;作品“五龙祥和走马灯”获游客最喜爱的山东省标志性旅游商品银奖;作品“朔风击浪”获全国“情系奥运”手工编织大赛铜奖……

  除了游刃有余地使用“火燠”等传统工艺和常规原料,张奎善还不断在工艺和原料上进行创新,玉米皮,长生果壳、桂圆果核等坚果、水果甚至中药的果壳、果核都常常被张奎善创造性地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变成“龙舌”、“鹰眼”等部件。染色这道传统草编艺人并不善长的工序他研究了十几年,尤其是在做九龙壁的过程中,张奎善反复试验,终于让九条龙各显“本色”。

  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张奎善极少重复同样的作品,再复杂的作品,他都不用画草图,“都在这里呢。”张奎善用夹着烟卷的右手笑着指指自己的脑袋说。

  当然,他也有创作之外的苦恼,十年来,经常有人出价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来买他的作品。张奎善说,日子过得清苦,他也很想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但他就是不想拿作品换钱,哪一个也不想卖。“都跟我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啊……”说起仅有的几次拿作品换钱的经历,张奎善都是拧着眉头,一脸的不快。

  好在今年县里给了他大力扶持。“很快我就有展室可以放他们了。”张奎善摸着自己的草编作品说,垦利县拨给张奎善10万元钱扶助他发展、传承草编艺术,他在县城租了一个三层楼的门头房,房子正在整理装修。他说,这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自己终于有个专门的地方可以安心搞创作,可以传承黄河口草编工艺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