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苏叔阳: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2011年12月23日 21:47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家苏叔阳: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苏叔阳:向世界打开中国之窗

  记者 肖秋生

  苏叔阳

  193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以话剧《丹心谱》享誉文坛,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各类奖项。2005年获优秀电影艺术家奖。2007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2010年6月获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所著《中国读本》2010年获世界知识产权联盟颁发的中国图书类唯一金奖。日前获评“2011中国文化人物”。

  印象:人文情怀 淡定人生

  2011年12月14日,中国深圳,由中国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文化人物”评选举行颁奖盛典。74岁满头银发的学者苏叔阳,以温文尔雅的风度第一个走上领奖台,接过象征人文理念的“人文杯”。

  曾经以话剧《丹心谱》而闻名的作家苏叔阳,在身患癌症之后,又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新作《中国读本》,发行量达1600多万册,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获奖感言中说:《中国读本》的写作,主要得益于我们伟大的祖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和平发展的脚步声震惊了世界。探讨中国飞速发展之谜,中国文化是个什么样子?在全世界形成一个普遍的热潮。中国也有责任,把自己文明的结晶,传给世界,让人民共享,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动力一直促使着我。我的人生经历让我有责任做这件事情……

  苏叔阳说得很平静。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

  获奖,对于苏叔阳来说似乎已习以为常。2010年6月,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向他颁发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同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联盟主席来到北京,向他颁发世界知识产权联盟中国图书类唯一金奖。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本书,进行国际交流,他做到了。

  联合国的颁奖词里说,作者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中国读本》是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要了解中国,就要读《中国读本》。

  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老板说得更有意思:了解中国有两本书,一本《中国读本》,一本《中国地图》。

  一位中国的作家、文化学者,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和评价?《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之一,行走世界八方?

  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北京,采访了刚刚获奖归来的苏叔阳先生。他比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形象更显年轻、更有精神。一位热情而儒雅的长者,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走进客厅,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博古架上琳琅满目,新石器时期彩陶、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大盘、鱼化石、古乌龟化石、恐龙蛋化石、木化石……他老伴儿说,这些东西都是他的学生和亲朋好友送的,大家知道他喜欢这个,就送给他。这块木化石是儿子从新疆背回来的。他很珍惜这些特殊的礼物,他说,这里面不仅凝结着亲情、友情、师生情,还凝结着大家对中华文化的浓浓真情。

  他的书房里,散发着中国古典家具的芳香,铁梨木太师椅和几案、小叶紫檀书案和官帽椅,一对红木书架里塞满了各类书籍,还有3个纸箱的书放在地上,那是他为写《西藏读本》而苦读过的200多本参考书。

  为了写作《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读本》《西藏读本》,他跑遍了除西藏、青海以外的所有博物馆。他说,其实,我非常想跑这两个地方,可惜身体条件不允许,医生不答应,只能遵医嘱了。

  他兴致勃勃,谈到中午12点多,仍然意犹未尽。也听说他曾身患癌症,没想到20多年间,他三次患癌症、一次患轻度中风,做了两次大手术。1994年,因肾癌摘除了左肾;2001年,因肺癌做了左肺叶部分切除;2004年,又发现脾脏肿瘤。他说,这次不能手术了,再做,左半边就空了。做大剂量放疗,脾脏上的肿瘤竟消失了。

  我说,苏先生,您让我领悟了什么才叫“淡定人生”!这病若在一般人身上,别说三次,只一次就足以将人的精神击垮。他却在与癌魔的顽强抗争中,先后完成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等扛鼎之作,还写出了几十篇小说、散文、评论、剧本,总计200万字!

  我说,您非凡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让晚辈十分敬佩!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让您书写了如此光彩的人生篇章?

  他说,也没什么,就是性格使然吧。我是个性格外向的人,闲不住,总想干点儿事。其实我也有苦恼……

  曾在央视上看苏叔阳讲《汉字的魅力》,便问他:您是否总结概括过中华文化的魅力?他说,在这个表述中,用中华文明更好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的魅力,便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概括。

  我忽然感到,在苏叔阳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不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吗?

  我看到,一位谦逊而低调的文化学者,默默无闻、含辛茹苦地钻研梳理着中华文化,以作家的妙笔和诗人的激情,开“读本”样式之先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

  为什么要写《中国读本》系列

  记者:您写电影、写话剧、写纪录片,还写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成就卓著。为什么笔锋一转,痴迷于对中华文化的钻研梳理,写出《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读本》《西藏读本》,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

  苏叔阳:我以为,这是生活对我的恩赐,历史对我的厚爱。有朋友开玩笑说,好像你生来就是为做这件事的。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机遇吧。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四海来风。年轻一代没见过的,都认为是新的,新的就是好的。当时有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拷问”时期,有些人认为,中国贫穷落后是因为文化太落后。有人说中国像个几千年的旧房子,很华丽,但里面的灰尘太多,需要打扫。这话在客观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态度不同,你认为尘土太多、包袱太重、文化太陈旧,所以你要的是打扫,不是里面还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先拿来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记者:我记得当时最时髦的一个词是“反思”,有不少关于“新潮”的争论。

  苏叔阳:现在来看,争论有必要。到今天为止,中国文学在创作样式上,仍然同世界文学主流、同时代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在仔细研究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些师辈、先贤之后,我觉得我们有些方面做的是不对的。否定多于肯定,批判多于继承,缺乏对自己的传统认真梳理和扬弃,错的当然要改,正确的也要坚持。我就想证实一下,中国是因为文化而造成的落后吗?是我们文化上不行吗?必须换一个灵魂,全盘西化,中国才能进步吗?我想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我对历史文化问题感兴趣。1960年,我从人民大学历史学系中国革命史专业本科毕业,偶然的机缘让我留校成了何干之教授的助教。他是史学大家,一位坚持真理而不随风起舞的理论家。我敬佩他理论家的胆识和严谨的治学方法,现在我如果有些成绩,和那时打下的基础有关。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曾经做过18年大学教师,得到很好的锻炼。

  研究中国历史,17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领先的,是走在前头的。为什么后200年落伍了呢?你是从一千年以前考查呢?还是只考查这200年?什么是历史地看问题?历史就像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从来没有间断,内部总是有因果的联系,不能割裂开看。我思索这些问题:近200年来,对中国文化否定多于肯定,批判多于继承。造成我们在思想上几乎否定中国文化。把先贤的思想彻底批判,又陷入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怪圈儿,尊孔和反孔。历史证明,有些反孔最激烈的人,到后期却是最尊孔的人。我们不能重复这个怪圈儿。既然我们是站在新时代,为什么不能批判地继承呢?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它有什么好处呢?

  记者:您身体力行到大学讲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那个时候,很困难吧?

  苏叔阳:最困难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讲课,有学生递条子,说苏先生你大概干不了别的了,黔驴技穷了吧?只会说祖宗好。我说起码我知道,我说祖宗好,不要做有愧于先贤的后代。但是,世风转变得也快,到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一所大学讲课时,窗台上都是人,大家就开始接受我的观点了。到1993年我写《我们的母亲叫中国》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蔚然成风了。

  “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记者:《中国读本》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影响非常大。您既有文史研究专长,又有作家和诗人的文笔,这应该是您能写作《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最大的优势吧?

  苏叔阳:当时并没想到会这么复杂,拿起来才知道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书。中国的历史课,你到中学去听,有些历史老师讲得非常之生动,他让学生记住中国历史上很生动的事例。但是,有的史学家却讲得艰涩难懂。一位搞历史的朋友跟我说,他知道《中国读本》的写作多么难,不信?就试试。

  因为这完全不是历史教科书的写法,是全面概括介绍中国的书,有历史,还有地理、人文,等等,像本百科全书,是了解中国的“入门书”,这就不能浅尝辄止了。你不能不尊重外国读者,随便讲点儿就行了。读这书的不是国外的一般读者,你要比较深刻,比如介绍儒家,你怎么介绍?介绍老子、朱熹,你怎么说?中国哲学最基本的东西,你还要概括地跟人家讲,牵涉到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本书很关键,要对得起读者,也要对自己负责。研究历史,第一需要想象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觉得搞过文学的人研究历史有个好处,想象力丰富,你可以还原一些历史的场景,在你头脑中有个影像;第二需要有激情,没有激情是不行的。有的人写历史,干干巴巴的,就是没有激情。这两者都和诗意、诗的感觉有密切的关系,要有诗人的情怀。

  记者:《中国读本》在海外的影响,使您荣获联合国及世界知识产权联盟等大奖,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听说您还亲历了很多?

  苏叔阳:这方面有些趣事。在德国法兰克福图书节,头一天我坐蓝沙发,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开始,我不知道蓝沙发是什么意思。贝塔斯曼集团是出版界的头儿呀,每年挑选在蓝沙发上接受采访的人,应是那个国家和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第二天,我上大街,竟然有德国人认出我,要请我喝啤酒。德国人看电视,很少看娱乐片,他们看文化节目。

  还有一次在敦煌,一个农家乐的小院里,有英国妇女旅行团,见我们出来,就交头接耳在那说,导游过来跟我说,她们说您是咱们的名人、作家,读过您写的《中国读本》。我说,那是英文译者的功劳哇,我不懂英文。

  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记者: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苏叔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是人类的文明轴心时代。那时只有三个或四个民族产生了哲学,就是希腊、印度和中国,或者还可以加上以色列。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不仅是属于中国,而且是全人类伟大文明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的优秀文明并且提供给全人类共享,是当今时代求得全人类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之意,是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又最现代的文明。她从来没有被打断,没有间断过,是不断转进、不断发展的一个人类文明。其他古老文明,都在岁月中,或者断裂,或者消沉,唯一保存得最好、发展到今天仍然为人类服务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国的汉字最有魅力,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像欧洲那样十几个国家了。欧洲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它们之间的差别,远比中国方言的差别小。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罗马语系,英国和法国原来都是一个语系的,但是用各地的方言拼成这些语言,就变成不同的了。以前的书,后人不懂。英国300年以前的古文,现在的学生不懂。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学生照样看。所以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尊重历史敬畏先贤

  记者:《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运用了一些新观念和新写法,能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吗?

  苏叔阳:简单说就是大历史观,包括世界史跟中国史的关系。比如,过去写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明清对西藏的政策等,是以中原的观点看西藏。我这次反过来,从西藏的角度和观点来看中原。以前看中国史,里面很少写同期的外国史。我写《中国读本》,谈唐代重要事情时,都要谈西方正处在什么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就清楚地看到,西方启蒙运动时,中国是什么样的;西方中世纪时,中国是什么样的。这对今天也很有启发。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先贤的敬畏之感。你要看到,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态下,能做成某件大事,简直是了不起。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现在人喝酒很平常,你想想先人,从发现酒到会酿制酒,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看《红楼梦》,你能不尊敬曹雪芹对酒的知识那么丰富吗?

  人类最早发明的东西,唯一相同的就是陶器。粗沙陶需要800℃到1500℃,才能烧出来。你想想,先人在没有窑的露天野地上怎么能烧到这个温度?烧出陶器来。人类学会制陶,大致都在新石器时期。没有通信,交通隔绝,它怎么来的?这个谜,就说明一个问题:人种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后天的条件不一样了。所以,人即不是神,也不是动物,他就是人。人的本能所赋予的东西,全世界几乎是在同样一个水平上,正是这样一种认识,才让我一定要把中外历史对照着看。

  淡泊名利笑迎明天

  记者:您是获得国内外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为人谦逊、处世低调,人品文品为人称道。《中国读本》仅在国内就发行1600 多万册,听说您只拿到很少的稿费,这与您的付出是不是不太相称?

  苏叔阳:我搞创作根本就没想拿多少钱。我已经过了73周岁,算74岁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56岁患肾癌,假如那年就“完戏”了,这名呀利呀的有什么用?我都看开了,咱也不买房子不置地。衣食住行,你还要怎么着?穿什么?一件衣服,穿多少年都够了。你吃什么?天天山珍海味,受得了吗?你又不能打着滚儿睡,这房子已经很不错了。行,出门有出租车,不就完了吗?工资是比别人少,稿费也不如别人多,但是,要那么多有什么用呢?做人要平实,活得自在就好。我的人生格言:明天的太阳永远是新鲜的。为了迎接明天的太阳,要努力工作、快乐生活。我得病时就想,明天的太阳你没见过。第二天的日子咱没过过,要过好第二天的日子。笑迎明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