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千岛湖水下探秘:狮城姚王氏牌坊精美完整(图)

2012年04月28日 09:3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千岛湖水下探秘:狮城姚王氏牌坊精美完整(图)
 直播画面截屏

  记者 庄小蕾 马黎

  “看到了!现在在我们的面前,(有)很清楚的一个精美的建筑,上面还(雕)有麒麟和凤凰!”伴随着均匀的呼吸声,水下记者刘雪松的兴奋透过20多米的湖水,仍然有强大的感染力。

  昨天,距离姜家镇大约20分钟快艇路程的这片千岛湖水域特别热闹。浙江卫视联手央视,对千岛湖水下古城之一的狮城(即原遂安县城)进行水下直播。狮城北门的姚文浚妻王氏牌坊(以下简称“姚王氏牌坊”)是这次水下探秘的第一站。经过半个世纪的浸泡,这座牌坊仍然保存完好。

  今起一直到5月1日,每天上午10点20分,水下古城探秘直播将在浙江卫视和央视新闻频道同步进行。记者和水下机器人,将带你领略更多水底古城的神秘风采。

  水下探秘,姚王氏牌坊精美完整

  “下!”昨天上午,穿上了干式潜水服的央视记者刘雪松,直立入水。“扑通”一声,另一位摄像师也紧跟着跃入了这碧波荡漾的湖水中。这时,时针正指向10点25分。

  昨天的直播重点是姚王氏牌坊。狮城占地0.432平方公里,有自己的城墙,还有五个城门。姚王氏牌坊就在狮城北门进门30米处,是狮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不过对于这座牌坊来说,昨天的探秘团队并不是第一批“访客”。2002年,它就被潜水爱好者“光临”过。

  直播室里,小小的回放屏如同一个透亮的窗口——泛着微微绿光的湖底深处,照明灯在前方投射出小小一圈光亮,可画面却并不清楚。

  “原本今天的天气很适合水下探摸。可是我听说前几天下了暴雨,这对湖的影响很大,囤积物在湖中很难散开。”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淑恒解释道。

  随着光亮转移,一团黑影渐渐变成了黄褐色的砖块。

  “看到了!”10点35分,刘雪松激动地叫了起来。随后,他又沿着牌坊慢慢潜了一圈。跟随着镜头,岸上的人能够清楚地看到牌坊上“故儒姚文浚妻王氏”这几个字。

  刘雪松再往上潜,来到牌坊的顶部。“在古老的牌坊顶部,还有一棵小树。匾额上写的是‘圣旨’两个字。牌坊上的雕刻非常精美,造型是一个龙头,顶部左右两侧有一些碎砖,积压在飞檐上。经过半个世纪,这些飞檐结构依然完整。”刘雪松伸手在匾额面前比划了一下,“圣”字比他的手掌还大了那么一点。这时,仪器显示:水深24米。

  10点47分,刘雪松给了岸上的人一个信号,准备出水。他们在水下共待了22分钟。

  幕后惊险,记者水中被绳缆缠住

  昨天中午11点20分,记者登上直播操作平台。经过了层层减压才上岸的刘雪松,已经换上了舒适的运动服,黝黑的脸上泛着兴奋的光。

  “之前曾经多次看过这个牌坊的照片,今天第一次在水下看到,依然感觉很震撼,很高大。”不过,这种高大,也给潜水员带来隐患。

  刘雪松说,他离牌坊最近的距离,也保持在半米,尽可能保证不去触碰到它。一方面,是因为怕触摸会损坏古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潜水员的安全考虑。万一牌坊碰散了,可不是一件小事。

  22分钟的水下直播过程中,还发生了一点小险情。

  原来,为了让观众得到更好的观看效果,这次水下直播第一次尝试了双机位,就是有两位摄像师同时拍摄。可双机位也有弊端——人多线多,容易相互交缠。

  “我有一根氧气管,每一位水下摄像师还有一根电缆,加上导引绳,水下一共有7根线。这次直播过程中有短暂的时间,我无法靠近这个牌坊,就是在水中忙着解绳。”刘雪松说。

  由于水温较低,潜水员在水下20米处一般只能待20分钟左右。要想在水下进行更久的探摸,还得靠水下机器人。据介绍,水下机器人是由人工在水面上操作的潜水器,每秒的行动距离为1.5米,最深可以潜入水下150米。它传回的画面可以为水下狮城的文物保护提供资料和依据。

  四位狮城长大的老朋友昨相聚直播平台

  “北门城楼上的钟楼,是制高点”

  探秘搅动的不仅是湖水,还有关于一座城的记忆

  本报讯 昨天,有四位老人一同出现在了水下古城的探秘直播平台上。50多年前,他们是童年玩伴,常常在狮城北大街上,登城墙、敲钟楼,“飞檐走壁”。原本平静的湖面,仿佛因为故人的到来,撩起层层涟漪。这涟漪,关乎一代人的童年,更关乎一座城的记忆。

  四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是75岁的田东门,另外三位老人小时候都喊他一声“大哥”。一头乌黑的头发,皮肤黝黑,精神抖擞,“不做大哥好多年”的田东门,如今依旧很有“范儿”。他从随身带着的布袋子里,抽出一个4A纸大小的包裹,层层打开后,一叠素描作品,放在了记者面前。

  老人骄傲地说,他一家四代人都是漆画世家,从小学画画。21岁那年,在得知家园就要迁走之时,田东门亲手画下了身边的每一处房屋、池塘、樟树、牌坊,一共40多幅。老人怕这些“真品”带来带去,容易破损,便复印了好几份带到了现场。

  “这是抗战初期建的私塾,门口有孔庙的进殿。这是我家老宅,我们四代人都住在这里。这些精雕细刻的东西,非现在的房子可比的。我住到22岁的时候,就迁走了。这些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东西,现在浸在水底,太可惜了。”画作中,一座典型的徽派民居,在老人的笔下,细致而真实,连青石板上的苔藓,都清晰可见。“府厅路武举弄口”,这是老宅当时的地址,他在画的边上,细心标注。

  记者注意到,在画纸下面,还放着一叠打印纸,抽出来一看,上面居然是一首首诗歌。

  “古色城楼青街石/民丰物阜有遗怀/作坊店号商街满/摊贩小商遍地排……”这一组18首名为《故乡行·怀旧》的七言绝句,写于2000年初。老人带着老伴,重迁父茔,当轮船经过狮城上空水域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满满的伤怀。

  “这座牌坊离我家只有100米,我小时候天天去爬牌坊旁边的城楼。”68岁的蒋建强坐在水下直播监视器前,看到蛙人经过姚王氏牌坊时,他激动地指了指。蒋建强告诉记者,城楼上有一个钟楼,那是狮城的制高点,可以瞭望和警报。“那时候日本人打进来,就有人敲钟,10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老人回忆道。

  “那口钟做工很考究,最外层是用一公分厚的铜包铸的,上面有精美的雕花,里面是四层厚的铸铁。”蒋建强回忆说。

  “我们几个人的家,最远的就相差500米,小时候经常玩在一起。后来迁走之后,就失散了。”蒋建强告诉记者,直到去年姜家镇政府要做一个古城模型,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才得以重聚。什么地方有池塘,哪里有一棵三十个人也抱不动的老樟树,他们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珍贵记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