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分红当片酬”赢的不仅是票房

2012年04月28日 19: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以分红当片酬”赢的不仅是票房

  作者:何勇海

  本月24日,电影《匹夫》在国内公映,黄晓明的头衔除主演外还有“投资人”。而刚开机的喜剧片《虎烈拉》,张涵予、刘烨和黄渤三位主演都“分文不取”,转而以片酬入股的方式成为“老板”,等着拿票房分红。可以预计,如果这两部影片取得成功,将来会有更多大腕演员不拿片酬而变成投资人,中国电影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正在兴起。

  显而易见,这种大腕变“股东”、不拿片酬赚分红的电影投资模式,是一种自主盈利模式。比起单纯的给演员发放片酬来,它要进步得多、健康得多。因为影视作品再怎么特殊,仍是一种市场化的产品,演员的片酬也应与市场挂钩,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演员拿走“天价片酬”,却可以对票房不管不顾。说实话,只拿片酬不管票房,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行为。

  而“以分红当片酬”的投资模式,则可以实现多赢。

  一方面,可使演员的片酬回归理性,降低影视制作成本和风险。今年以来,针对演员片酬畸高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据报道,现在90%的剧组都是将七成投资给了演员,演员成影视投资的“吃钱机器”,制作方只能拼命压缩其他成本,影视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放到市场上风险特别大,甚至出现了某影视公司董事长因投资失败自杀的悲剧。而演员“以分红当片酬”,不再只是影视投资的“吃钱机器”,制作方便可以把更多的钱用在“刀刃”上,比如放到剧本上、制作上等等,令影视行业良性发展,风险减小。

  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使影视作品质量有保证。与以往拿了片酬就走人不同,演员以片酬入股的方式投资,其收入和票房等直接挂钩,便会与其他投资人压力共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家共进退,从而更加负责和敬业。要知道,只有作品卖得好,演员才能拿到丰厚的回报,岂有不认真拍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理?按照经济学、金融学的“权责对等”原则,演员有高收益,也应该有高风险;有风险,才有共克风险的意识,才能推动影视作品的质量得以提升。

  因此可以说,“以分红当片酬”会减少烂片、烂剧产生,推动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有专家指出,最近两年,我国影视投资并不缺钱,不少热钱涌入此市场,但结果却是烂片、烂剧成堆,很大原因在于,一些外行投资人完全不顾或不懂影视市场的规则,随意干涉创作。如果演员、导演等主创人员,拿片酬入股作投资,和票房共存亡,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作品本身少受或不受对影视行业不熟悉的投资人的影响,从而尽量保证作品质量。当影视人普遍放弃“死工资”,普遍学会自己操控自己的行业,我国影视业便可能达到量与质齐飞。

  据说,相对中国明星“初试牛刀”,好莱坞很多演员已有规范成型的“以分红当片酬”模式。国内也有成功先例,在不少豪华巨制亏得一塌糊涂时,总投资不足1500万元的《失恋33天》国内票房高达3.6亿元,当初由于投资不足,以“分红当片酬”方式出演该片的文章赚了千万元分红。但愿有更多演员树立艺术自信,自我加压,也采取这种“不爱片酬爱分红”的模式来参与影视制作,向作品要票房、要口碑,而不仅仅是伸手向投资人要片酬。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