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艺术家莎莱忆鲁艺岁月:炕桌上写出《纺棉花》

2012年05月22日 14:28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老艺术家莎莱忆鲁艺岁月:炕桌上写出《纺棉花》
     1939年鲁艺排演《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在排练间隙和女声部师生们合影。前排右一为冼星海,前排左四为莎莱。 记者刘洪洋 翻拍
昨日,莎莱向记者讲述当年的“鲁艺岁月”。

  记者耿愿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一部再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长、发展过程,并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已于19日起在央视科教频道与陕西卫视播出,我市老艺术家莎莱与百余位“鲁艺人”共忆峥嵘岁月。

  《大鲁艺》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5集构成。为真实再现那段历史,摄制组历时10个月,辗转延安、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武汉、长春、沈阳、张家口等多地,采访了于敏、于蓝、贺敬之、周巍峙、王昆、莎莱等80多位耄耋老人,并使用了艾青、光未然、时乐濛、欧阳山尊、吴印咸、华君武等20多位已故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影像资料。老人们的深情追忆,让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骤然鲜活起来,也让观众们感动不已。有人感慨,“老人家们大多九十多岁了,可他们依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思路清晰,看得我心潮澎湃。当年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奔向延安,去追寻生命的高度、灵魂的高度。青春无悔!”

  今年4月,摄制组来汉,采访了曾在鲁艺生活、学习过的著名音乐家莎莱。在19日晚播出的首集中,莎老充满激情地回忆起当年留学归来的恩师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并与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黄河大合唱》的故事,而参加《黄河大合唱》首演的经历也让她终生难忘。

  此外,为了让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大鲁艺》使用了178条动画制作,占全片总时长的五分之一。赵忠祥为该片进行了旁白配音。据悉,今晚将播出第4集。

  记者欧阳春艳 通讯员王浩

  武汉目前有哪些老艺术家曾经在鲁艺学习和工作过?昨日,记者从市文联获悉,现年93岁的作家黄铁、89岁的音乐家莎莱都曾在鲁艺学习和工作过。因执笔整理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而闻名世界的黄铁,曾在鲁艺文学系二期学习;莎莱则是在1939年进入鲁艺音乐系学习,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她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

  已经去世的戏剧家武克仁、作家莎蕻、音乐家程云、诗人李冰也都曾在鲁艺学习和工作过。其中,武克仁于1938年担任鲁艺编审科长,莎蕻则在鲁艺文学系担任过教师,程云也曾是冀察热辽鲁艺音乐系主任,而李冰则在鲁艺文学系学习过。

  70年前的讲话,鼓舞了她一生的创作。昨日,著名作曲家莎莱回忆起当年在鲁艺聆听毛主席关于“延座”讲话的情景十分动情:“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时光,总想着过去的艰苦岁月。在那个年代,延安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最快乐的地方。”

  ■ 篮球场上聆听主席讲话

  1942年5月举行的“延座”讲话,指的是从5月2日到23日之间召开的3次座谈会。当时莎莱已经从鲁艺毕业,留校在音乐系研究室工作。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小兵”,莎莱没有参与到3次座谈会中,但在几天后(编者注,1942年5月30日),毛主席又来到位于桥儿沟的鲁艺篮球场上跟师生们见面,她得以现场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就是在那次讲话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小鲁艺”和“大鲁艺”的观点。

  莎莱说,这次会面前学校已经传达了“延座”讲话的精神,还发放一本学习材料,但大家看得似懂非懂。“是主席的这次讲话,才让我们真正领会了‘延座’讲话的精神。”时隔70年,莎莱还记得当天的情景:偌大的篮球场上摆放了一张三斗桌,还蒙着一块蓝布,摆放着一个搪瓷茶缸,这就是主席的讲台。看到主席,师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四周的人也越集越多,大家都席地而坐,急切地等待着主席讲话。

  兴之所至,莎莱情不自禁地模仿着主席的手势,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峥嵘岁月。“主席习惯性地反叉着腰,点着一根烟,跟我们说:你不深入生活,就找不到创作的源泉。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特别是要为工农兵服务。你们现在在鲁艺学习是‘小鲁艺’,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那才是‘大鲁艺’。要放下你们的臭架子,虚心地学习,像院子里的大榕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 炕桌上写出《纺棉花》

  莎莱回忆,“延座”讲话发表时正是大生产运动起步的时期,那时陕北条件很差,粮食不够,一人每天只能分到11两(旧制,16两为1斤)发霉的小米,还要分出3两给老百姓,大家只能靠野菜糊充饥。莎莱和同事们种了南瓜和西红柿,还参加了纺线组。莎莱至今还记得纺织老式机器轴线的情景:“那个线特别细,不容易看到,我们就在地上铺上蓝布或者黑布,拉丝的时候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疙瘩。”

  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像一盏明灯一样给鲁艺师生们指明了方向。莎莱开始尝试着拿起文艺武器,去宣传党的政策。她和鲁艺的同事、诗人骆文商量,能不能写一首讲生产运动的歌?骆文很快写出了《纺棉花》的歌词。拿到词作,莎莱熬了一个通宵:“当时我身体很不好,骆文特意嘱咐我,让我晚上点两根灯捻子,亮一点再写。我就跪在小炕桌上写出了个这首歌。”丰富的生活基础,让她谱写的这首《纺棉花》轻松动听,在延安广为传唱并流传至今。

  ■ “延座”精神光耀70年

  莎莱说,在这过去的70年,“延座”讲话精神一直鼓舞着她的创作,生活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即使是退休后也并未间断。1998年的簰洲湾,2003年的“非典”一线,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她为癌症患者过生日、切蛋糕,为癌症患者艺术团写下《抗癌战斗曲》,她走进劳教学校和孩子们谈心,为他们创作校歌……

  在一首一首作品里,莎莱践行着“延座”讲话的精神,也时刻以自己的经历启迪着后人:“我总想跟现在的创作者们说,别把时间浪费在金钱和名利的纠缠上,到广阔的天地里去生活,去创作,真正植根到群众中去,作品才不会是‘蜻蜓点水’式的浅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