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铁道兵博物馆试运行 传承铁道兵艰苦精神

2012年05月25日 17:24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的金口河大峡谷,一派绿意盎然。如巨龙般的成昆铁路,从千仞峭壁间蜿蜒穿过。峻险的峡谷中,与成昆铁路毗邻,矗立着一座黄褐色的雄伟建筑,这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铁道兵博物馆。此馆于2011年3月破土动工,12月主体工程竣工,今年5月21日试运行。“打通昆仑千重山,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青山依依,江水滔滔,峡谷中又响起了气势磅礴的《铁道兵之歌》。

 记者 陈四四/文 桑清/图

  劈山斩石

  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位于金口河大峡谷的腹心地带,即金口河区与凉山州甘洛县、雅安市汉源县的交界处。新建成的铁道兵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的半山腰上。

  5月14日,站在铁道兵博物馆前,记者看到整座建筑依山势而建,长长的引导弧形墙上插着无数个钢钎,螺旋形的馆舍仿若拉开了历史电影的大幕。“博物馆要体现的,就是梦幻的记忆。”金口河区副区长简先林对记者说。大门上,是原铁道兵政委、已故开国上将吕正操2008年亲笔题写的馆名。馆后的青山上,矗立着全国铁道兵联谊会捐建、由原铁道兵政委宋维栻亲笔题写的 “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

  从馆前的广场上向下看去,全国罕见的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关村坝火车站近在眼前。一列火车飞驰而过,耳边传来火车轰鸣的声音。

  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2008年春节前夕,金口河区委、区政府慰问团下乡慰问贫困党员,走进了老党员费加成的家。

  费加成曾经在东北铁道兵部队服役6年,参加了松花江连接前苏联的中苏铁路建设。从部队退役后回到金河镇老家,正赶上 “改田改土”,他在铁路工程中的爆破经验正好派上用场。一天,工友装放的炮久久没有爆破,费加成得知后,将工地上的人群疏散开,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上前查看。此时,意外发生了,一声巨响把费加成抛到了空中,费加成不省人事。虽然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拣回了一条命,但从此落下残疾,双目失明。

  慰问归来,大家心中久久不能忘怀,“能为铁道兵做点什么呢?”

  纵观铁道兵历史,成昆铁路是辉煌的一段。1970年7月1日,横穿金口河区全境、打通了西南交通大动脉的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对四川、云南两省沿途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反复权衡,金口河区委、区政府决定建一座铁道兵博物馆,为铁道兵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铁道兵老战士们的注意。2008年4月,成都铁道兵战友联谊会20余名老战友,从成都驱车来到金口河,共同商讨建设博物馆事宜。选址何处,大家都特别关心。几经商讨,金口河大峡谷进入了视线。

  成昆铁路是人类20世纪征服大自然的三大杰作之一,而全线最险峻、最艰难、最复杂的一段,正好位于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大渡河金口河大峡谷。成昆铁路在穿越金口河大峡谷的41公里路段,几乎全部是桥梁和隧道相连,途经的3个车站,就有2个建在桥梁上。长54米的一线天桥,是花了55天、用5000块大石头修建起来的,这是成昆铁路上跨度最大的桥梁……

  “博物馆所在地,就是当年用388吨炸药炸出的地方”,从公路边仰望,指着关村坝火车站,金口河大峡谷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明祥告诉记者,当年开凿关村坝隧道,创造了单月双口成洞各百米的纪录,党中央专门发来了贺电。

  紧跟着,两个口月月超过百米成洞,其中三个月双口突破了200米,连续两个月突破了300米。大决战中,还创出月双口成洞672米的最高纪录。“据说,当时数学家华罗庚也在工地上,计算炸药使用量。这里一次装炸药388吨,一次爆破39.5万立方米土石方,关村坝洞中火车站因此被喻为 ‘一炮轰出一个火车站’。如今,博物馆就建到了火车站上面当年被炸出的平地上。”

  铁血丹心

  博物馆内 “开山筑路、功勋卓著”等四个板块,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完整地勾勒出铁道兵战士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和平时期所走过的历程。

  “我们要用铁道兵的精神,修建铁道兵博物馆。”区委书记刘吉祥笑着说,今年年初启动内部装修后,所有建设人员快马加鞭,仅用72天就完成了陈列布展。

  在金口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峡谷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川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展厅。一进门,一座“隧道”就出现在记者眼前,仿佛坐着火车进入山洞。前行几步,就看到一则“崖壁”上题写着朱德元帅在 1958年的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铁路。”类似这样的题词,还有好几幅。“整个展厅采用压迫式设计,除了顶部和展柜有灯光聚焦在图片与实物上外,其余地方都是黑暗的。”张川说,这是为了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时候,好艰难哪!”金口河区和平乡解放五组村民王禄亮,曾经也是一名铁道兵。他还记得,1968年3月2日,他应征入伍。那天,他和几位同时入伍的同乡,一起走了8个小时的山路到峨边县,才坐上部队的解放牌大卡车,“当时的金口河,只通了一条公路,汽车少得可怜。”

  王禄亮被分到原铁道兵第8师39团3营12连,负责修建成昆铁路上的云南禄丰县段的永廊隧道。12连负责打横洞,即从隧道中间部位打进去。没有任何机械助力,只能采取一人扶钢钎、一人抡二锤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开凿隧道。当然,岩石比较坚硬,常常先要用烈性炸药爆破。

  潮湿闷热的隧道里充满着危险,最怕遇到顶棚塌方。有一次,王禄亮和战友董仕刚在隧道里施工,顶棚突然塌方,一下砸倒了董仕刚。王禄亮赶紧背起他就往外跑,等跑出隧道,他才发现董仕刚已经牺牲了。“塌方的石头砸破了他的头,鲜血和脑浆流满了我的衣服。”王禄亮悲伤地回忆说。

  之后,王禄亮跟随部队到陕西修建襄渝铁路。那是在500多米的悬崖上,他要拴上保险绳,吊在半空中打岩石,脚下就是滔滔汉江。3年后,王禄亮退伍了,他还特意坐火车到德昌县烈士陵园去看望了牺牲的董仕刚。至今,虽伤痛缠身,但王禄亮每隔两年就会去看望这位江苏战友。

  侯奠基是原铁道兵10师46团机关宣传干事,专门负责给铁道兵放电影。上世纪60、70年代,部队上能放映的电影较少。一拿到影片,他就赶紧到各个工地给战友们放映。铁路沿线各个工地相距遥远,他常常和汽车连的司机在深夜赶路,好几次汽车都开到了沟里。

  从成昆铁路到襄渝铁路,再到青藏铁路,侯奠基在铁路建设工地一呆就是10多年。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修建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时,已经有了机械化作业,铁道兵用推土机、装载机施工。可是,由于高原上气候差、风沙大、又容易缺氧,战士们修建起来同样很困难。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发电机常常达不到输出功率,还得靠战士们的人工劳作。

  铁道兵之家

  黄澄澄的军号、生锈的搪瓷杯、洗得发白的军装……目前,铁道兵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类实物1100多件、几百张照片,但展厅中只能摆放三分之一。

  上海工农兵电影技术厂拍摄的成昆铁路通车的电影胶片,铁道兵文工团舞台美术资料,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施工总结…… “我们征集的绝大部分实物、照片,都是铁道兵们自愿捐赠的。”说话间,张川的手机响了,是一位家在重庆的老铁道兵打来的,说有东西捐赠。像这样的电话,几年来,张川和陈明祥他们不知接了多少。

  自2008年筹建铁道兵博物馆起,金口河就开建了铁道兵博物馆网站,通过互联网发布了征集文物的消息。张川现在已加入20多个铁道兵的QQ群。一次,他申请加入“铁道兵之家”QQ群,群主问他是几师几团的。他说:“我是建铁道兵博物馆的”,立马受到了欢迎。

  陈明祥还记得,2008年他接待了第一批来捐赠文物的3个老兵——原铁道兵8师39团5营25连的雷才栋、陈先建和尹仁贵,他们都是新津人。

  三人中,最先得知金口河修建铁道兵博物馆的是陈先建。那天晚上12点过,他在中央台看到这个消息,不顾夜深,连夜打电话给雷才栋,获知消息的雷才栋又异常兴奋地打电话给其他战友。后来,他们约定于2008年4月17日到金口河捐赠珍藏多年的衣服、鞋子、围肩、铁铲等。这一天,刚好是尹仁贵58岁的生日,而雷才栋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5天。

  陈明祥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见面后,他和雷才栋长达4年的交道,主要为捐赠。这位60岁的老铁道兵,不仅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品,还四处帮助寻找战友,动员向博物馆捐赠,“他们已经成为铁道兵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志愿者”。

  战友们对捐赠物品都有深厚的感情。雷才栋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放在博物馆,可以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铁道兵是怎么艰苦过来的。”

  4年来,雷才栋拿着铁道兵博物馆发给他的捐赠证书,到各地动员战友。他行走在遂宁、崇州、乐山、邛崃、眉山等地,然后又坐火车把征集到的物品送到金口河。今年4月,雷才栋组织了20多名战友重走成昆线,到各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友扫墓。每到一处,他们就告诉长眠在地下的战友:“金口河修建了铁道兵博物馆,我们有家了!”

  为了修建铁道兵博物馆,金口河区前后投入了上千万元。开馆之后,博物馆依然是免费对外开放,“我们准备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委副书记、区长段俊辉说,要让铁道兵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得到传承。

  对于铁道兵博物馆的未来,金口河区有着长远的规划。依照山势,在铁道兵博物馆的后面将会修建成昆铁路博物馆,以及大渡河奇石根雕博物馆、川西民俗风情文化博物馆等,最终将形成一个占地600亩的博物馆群落。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