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上的中国》被曲解 远非美食宝典那么简单

2012年06月01日 16:2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 长桌宴热闹非凡

  ■ 挖藕人十分辛苦 图TP

  闻心  

“想抓住你的心,必先拴住你的胃,《舌尖上的中国》让人欲罢不能,看得直流口水!”一位网友的微博得到热烈响应。连日来,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搅动荧屏,随着重播的无缝跟进,这场“夜宴”绵延半个月热度不减。可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坦言“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热情有余 理性不足

  “舌尖”到底有多火?看看最近淘宝的业绩就知道了,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销量增长最快的食品都是节目介绍的,其中云南诺顿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有媒体更是做出了“‘舌尖’搅动全中国”这样豪迈彪悍的标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点燃了。

  而拍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的本意并不是想用高清的画面迅速激活大家的味蕾,号召大家冲进饭店餐馆大吃一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舌尖”被误读了,尽管该片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最高一集的第四集达到了0.55%,这个水平已经和BBC的纪录片差不多了”,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舌尖”,而不是盲目地加入了“吃货大军”,陈晓卿心里却不太有底。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陈晓卿说。

  善待食物 告别浪费

  香格里拉藏民挖松茸,为了延续这一自然的馈赠,松茸出土后,他们会把菌坑掩盖好,以免菌丝被破坏,而这是藏民一直恪守的规矩;再比如查干湖捕鱼时,渔网的网眼都在6寸以上,保证小鱼可以轻松漏网,继续生长……

  中国人的食文化一直和“铺张浪费”纠缠不清,推杯换盏、满桌狼藉的饕餮场面每天都在身边上演,可我们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几乎每一种食材获取的背后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难道这是农耕文明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抗和漠视?

  “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陈晓卿说,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传达出的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湖北挖藕人的画面给观众带来“震撼”,连呼“以后吃藕一点都不敢浪费”。城市的观众对藕的认知是:长在荷叶下面。但是看了电视人们才知道,挖藕在一大片泥潭中进行,挖藕人顶着烈日从淤泥中刨出满是污泥的藕,简直是一场酷刑。很多观众没记住美食,却记住了那些劳动者的汗水和他们的笑容。

  “看这个片子流口水,是第一个层面的观众;而第二个层面是普通人的情感,是导演要表达的价值观。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食品安全 呼唤诚信

  对食材的尊重还体现在食物的加工方式上。在诺邓,村民用传承几百年的古法熬制井盐,火腿要腌制三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兴腊味家为保证品质,腊肠全部用手工制作,仅仅是肠衣就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但这种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正在被工业化倒逼到了社会边缘。

  2012年,“皮鞋很忙”。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似乎更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

  “说到食品,肯定会触及到这个方面,但我们去年初就立项了,当时还没有这么多和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新闻。其实纪录片是一个严重滞后、反应极其慢的东西,你不能让我当时做这个的时候就想到食品安全。”陈晓卿说,但这部纪录片里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着健康、绿色、质朴的食物,这些东西大都来自乡野。

  有人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太美了,美得太不真实,应该拍个食品安全版本,连开场白网友都写好了:“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对此,《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称,她只是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