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杭州传统非遗集中展演 "活态"亮相舞出人文风情

2012年06月19日 1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杭州传统非遗集中展演“活态”亮相舞出人文风情
舞蹈《大陆花灯》 蒲晓旭 摄

  中新网杭州6月19日电 题:杭州传统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活态”亮相舞出人文风情

  记者 赵晔娇

  辫辫龙、白蛇传说、人偶旱船、大陆花灯、河上龙灯胜会等等隐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广场舞蹈的形式“活态”亮相日前举行的2012年杭州市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闭幕式暨第六届杭州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

  从乡土生活中提取养分,向民间艺人借取灵感,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这些浓缩着千百年精华的非遗项目,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着时空对话,再现了杭城不同历史时期的市井风貌,也让悠久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得以发扬。

  昔日故事历久弥新 一个非遗诉说一段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一个动人故事。

  在金光闪闪的辫辫龙的簇拥之下,雍容华贵的戴妃娘娘翩然来到舞台中央,众舞者向其朝拜。舞蹈《横街辫辫龙》呈现出一片祥和喜庆的氛围。

  “五代吴越国的创始人钱缪的皇后戴妃是横街村人,为了迎接钱王战胜归来,她命人用稻草扎制了草辫龙。这支舞蹈充分体现了两人的恩爱,钱王寄予戴妃的情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也’也被编入其中。”杭州临安市锦城街道横街村村书记宋炳余缓缓道来《横街辫辫龙》的典故。

  杭州是爱情之都,除了有钱缪和戴妃,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更是感天动地,白蛇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撑着红色油纸伞,舞者旋上舞台,舞蹈《断桥伞情》尽显了江南水乡的柔美。许仙和白娘子的缘分便始于风雨西湖,舞者在油纸伞的海洋中旋转起舞,让这一经典爱情传说再现眼前。

  许仙的扮演者萧威尼认为,一些与白蛇传说有关的民间习俗在年轻人中逐渐淡忘。现在,白蛇传说被改编成舞蹈,让这个非遗故事能够传承下去,也能赋予杭州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与这两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不同,舞蹈《人偶旱船》再现了杭州古老的婚嫁习俗。

  在音乐声中,20多条人偶旱船划上舞台。记者看到,人偶旱船的船头船尾分别站立着纸扎的金童、玉女,这寓意和和美美。这不,一对新婚夫妻船间追逐逗趣,显得亲热。

  “杭州淳安的传统习俗中有新女婿拜年这一礼仪。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新女婿拜年要坐手划船出行,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传统。”新郎的扮演者章建军说。

  在章建军看来,人偶旱船更是历史的载体,展示着现代美丽乡村的怡人风情。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间故事、风俗,我们将这些充满了农村气息的文化烙印推陈出新搬上舞台,希望带着现代人逐渐寻回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杭州市文化馆馆长张莉总结道。

  传统非遗后继有人 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在杭州市文化馆馆长张莉看来,在风雅颂这个舞台上,不仅有追忆传统,能更让传统后继有人。

  浙江省级非遗《河上龙灯胜会》拿下了这次展演的桂冠,龙灯胜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08人的表演队伍中就活跃着不少年轻人甚至儿童的身影。

  记者看到,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中,32位年轻人各背着一匹竹篾扎制的马登上舞台,一批批骏马随着他们的走动错落起伏。紧接着音乐一转,响起了地方戏剧——莲花落,在“又有龙灯又有会,还有马灯来凑队”的念白中,6名踩着高跷的小朋友手拎着鸡毛猢狲登场,这六只孙猴子仿佛活了般上蹿下跳,讨人喜欢。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舞者在舞台上穿梭行走,另一面,4名壮汉抬着重达200斤的“龙头菩萨”,随后紧跟着48节龙身的龙灯队登场。但见龙头颔首,整条龙如弓箭待发。伴随着鼓乐由缓到急,舞龙者的脚步也是越走越快,金光闪闪的板龙在半空上下起伏,与台上的背马、猢狲交相呼应,这神气活现的场面,赢得满堂喝彩。

  “每到过年,我特别喜欢看龙灯胜会。”张彬滟年仅13岁,但她踩着35公分高的高跷却丝毫不畏惧,说起这一胜会,她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高跷队,大家都很认真的排练,我喜欢高跷,希望能一直踩下去。”

  舞蹈《大陆花灯》的表演班底也很年轻化,他们除了是舞者,另一个身份是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职高花灯社团的女学生。

  据悉,大陆花灯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这支舞蹈是由男人跳的,载歌载舞,可惜小调基本都失传了。”职高高一物流班的刘晓月是社团成员,她觉得很可惜。

  为了让大陆花灯的精髓能够传承下去,这所职高专门成了花灯社团,吸收柔美的女孩子参加其中。这些女孩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了这支舞蹈人文气息。

  老底子的非遗,走上舞台,在年轻人的接棒中,继承开去。

  老底子非遗艺术化 以舞蹈“活态”展现

  记者了解到,这些散落在乡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都出现在当地的节庆活动上,或者博物馆中。

  这次以舞蹈这一极具创意的形式“活态”展现,杭州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付诸了极大的努力。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舞台化,真没那么简单。” 本次展演总导演、杭州市文化馆的朱亚莲说,我们按照广场舞的基本元素,采用大色块、大流动,注重气势,再通过音乐的配合将节目推向高潮,让观众可观、可感、可亲。

  朱亚莲告诉记者,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诗经》来自民间,这一台演出让同样来自民间的“老底子”焕发生机。

  “这是一场非遗继承发展的大餐,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艺术工作者将传统文化精髓理解的更为深刻、更有风味。”评委代表、中国著名舞蹈理论家、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吴露生对展演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自1999年启动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把杭州三江两湖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集中起来进行展演,搭建起一个富有杭州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平台。

  据悉,本次展演由杭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