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耕读文化大观园:一位退休老人的民间收藏

2012年10月13日 14: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宁德10月13日电 题:耕读文化大观园:一位退休老人的民间收藏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我想要做的是,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中新社记者日前如约走进福建省屏南县漈头村有着“耕读文化大观园”之誉的张书岩老人藏馆。

  漈头村,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古村落以其秀美风光及戏剧、科举、武术、饮食等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闽东北一带,被誉为“闽东十美村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入漈头,游鳞结队、人鱼同欢的鲤鱼溪,蜿蜒流淌,绕村而过。村中,古民宅、古道、古桥、古祠堂、古井、古树,随处可见。老人的“耕读文化大观园”就藏身古民宅中。

  “二十四孝浮雕、双面牛皮雕屏风、道光十四年的圣旨……”该园园长64岁的退休老人张书岩,谈起大观园的收藏品,如数家珍。老人对记者说:“收藏这些东西,除了抹不去的旅游情结外,它还寄托着我的情感,那是一种感恩!”

  老人告诉记者,退休前曾任过屏南县旅游局局长,旅游情结深植内心。退休后回到家乡,拿着尚为丰厚的退休待遇,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在为村民免费送信送报时,发现很多农耕古物被村民废弃或闲置于家中,感到非常可惜,便萌生收集的想法,以抢救古物。

  2008年开始,张书岩老人长期奔走在大大小小的村庄,以租、借、买、送的方式,开始从小物件“鞋篓、古锁具、古秤”零零散散的农耕用具的收集,到大物件古床、古家具、古木雕,最后到现在成规模的展示。老人告诉记者,收集之旅历经艰辛,曾经为借到一件百余年的古物,多次登门,并为年迈老人洗脚、修剪脚趾甲等。

  与记者谈笑间,张书岩老人带着记者穿梭于各个展馆,参观了清代古床、明清青花瓷、树龄逾千年整段花梨木镂空的“华夏第一斗”、重量超过2000斤的榨油床、三寸金莲、石刻圣旨……一件件古物或静静靠在墙边,或静静躺在地板上,斑驳中向世人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令人恍如走进时光隧道。

  “刚开始,因为全靠个人资金支撑,入不敷出,家里极力反对,老伴半年不跟我说话。在坚持中,逐渐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村民及相关单位的支持。”老人说,目前园内现藏有1万余件历代古(文)物,展区面积累计超过3000平方米,分“历史文物展馆”、“木雕精品展馆”、“农耕文化体验馆”等9个展馆,分布在12座古民宅内。

  老人告诉记者,年内计划再修缮古民宅2至3座作为新展馆,希望能通过农耕文化大观园展示自己的收藏,唤起大家对农耕文化记忆,感悟、感受农耕文化。目前已开放的“农耕文化体验馆”,参观者可在馆内直接体验纺纱织布、手工碾米、水田插秧等农耕文化的节目,也让农耕文化“活”了起来。

  在谈及大观园的未来,老人坦言充满无奈,园区缺少专业人才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文物的防火、防盗及专业化保护也都存在欠缺。同时资金也捉襟见肘,希望大观园能与白水洋等地方景区实行联动,或纳入国家规范管理,免费对外开放,促进展馆的可持续发展。(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