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揭牌 保留原汁原味住家味道

2012年10月18日 16:2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揭牌保留原汁原味住家味道

  永康路38弄35号,这幢本市首家也是唯一以石库门为主题的家庭博物馆今天上午揭牌,里面的亭子间、老虎天窗、留声机、华生电风扇等都讲述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生活故事。博物馆今后每周六将向公众免费开放。图为在这栋石库门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达世平先生介绍过去他父母跳舞的趣事

  记者 袁玮 见习记者 陈梦泽 

  一踏进永康路38弄的弄堂,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味道就扑鼻而来,拌合成五味杂陈的市井气,瞬间带我“穿越”回到童年。踏进35号,这幢本市首家也是唯一以石库门为主题的家庭博物馆,里面的一景一物都融化为温暖的记忆,亭子间、客堂间、天井、老虎天窗,还有留声机、华生电风扇、铜汤婆子……娓娓道出一个上海中产阶层家庭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石库门生活与独特文化。今天上午,徐汇区文化局为这个石库门家庭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今后每周六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走进石库门寻常家庭

  狭小的天井里种着棵无花果树,高大的树枝将暖暖的秋阳挡在了高高的院墙外。天井一侧的厢房间其实原先属隔壁34号,曾经是影星王丹凤步入影坛前的旧居,因此,除了摆放有体现“72家房客”一间一户生活情景的八仙桌、长条凳、马桶、木盆、煤球炉、笼屉、水缸等物品,厢房里还挂了王丹凤早年的剧照。厢房里的公共汽车票、上山下乡时用的箱子、军棉大衣、红袖章、马灯……它们则属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馆主达世平的一段历史,见证着他流逝的青春。“这里陈列的,基本都是家里的老物什,也不放在玻璃柜里,随意地摆放,就像走进一个寻常石库门家庭。”达世平这样说。

  穿过天井,推开油漆斑驳的红色木门,客堂是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格,老式留声机里传出《蓝色多瑙河》的悠扬曲声,黑胶唱片缓缓旋转着。在沙发上入坐,迎面是一幅让人“惊艳”的“艺术品”:馆主剥去一块狭长的墙皮,再用玻璃镜框罩上“裸露”的墙体。如此,透过玻璃看到的是石库门房子的砖木结构,泥土粘垒起来的青砖、木质栋梁清晰可见。底部被白蚂蚁啮啃过的木梁就这样残缺呈现着,诉说着老宅沧桑的过往。“这展现的是真正的石库门建筑风格。”

  亭子间最具海派风情

  石库门的楼梯总是昏暗、陡峭而逼仄的。亭子间,无疑是最具海派石库门风情的,还衍生出一个独特的“亭子间文化”。这里被布置成达家的书房,存放着四代主人家成员留存的文房四宝和书画作品。由于馆主研究对外汉语,竹制书架上陈列了一个微型的汉字博物馆,从甲骨文、金文到石刻、竹简,以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被达世平称为“镇馆之宝”的老物什是放在石库门最好的房间二楼里的一册连环画手稿。达世平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出版社,出过一本宣传新中国婚姻法的连环画,这册书稿就是连环画的原稿,留下了程十发、贺友直等的真迹。二楼保留着达世平的祖辈、父辈生命的留痕,泛黄的照片、毕业证书、结婚证、留有批注的读物、父母画的仕女图、衣橱里的旗袍等等。

  展现四代人生活痕迹

  达世平在这栋建于1925年的石库门里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里居住和孕育了达氏四代人。1997年,在一所大学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他在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和介绍海派文化时,产生了创建石库门博物馆之梦。2009年,上海世博会前,达世平决定在自己的石库门寓所内建立一个“石库门家庭博物馆”,通过居住于此的普普通通四代人的生活,以真人、真事、真物、真景的形式,展现屋檐下石库门里的海派文化和上海市民的市井百态。去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这座家庭博物馆已接待了500多人次来访。“主要是外国游客和交流学生。”达世平说,“他们可以在这里品香茗、学写毛笔字。如今在徐汇区文化局的帮助下,博物馆终于能常态开放了。”这是最令达世平欣喜的。  本报记者 袁玮(相关视频见新民网)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