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立群:读史就是阅人 大众史学火爆其实是好事

2012年10月30日 11:20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资料图:王立群。  

  A 谈新作

  “就《史记》中的某一材料生发开来,谈感悟,说体会,讲心得,启心智。”

  山东商报:王老师好。很喜欢您在《百家讲坛》的演讲,也喜欢您书写的风格。这些讲述以及出版的相关书籍,多是谈《史记》里的某个重要人物的。这次您出版《追问大历史》,似乎与这样的编排不太相同,能谈一下这本书的体系安排,以及您写作的初衷吗?

  王立群:确如所言,这部书与以往的《读史记》系列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只有一点:《读史记》系列是以《史记》中的某个人物为中心来写,《追问大历史》不是以《史记》中的某个人物为中心来写。之所以有这种区别,是因为,前者以史代论的读史方法是由电视讲座的方式所决定的,后者以论代史的写法更近乎于读史随笔。《追问大历史》是以《史记》中的某一则材料为中心,旁贯古今,涉笔成趣。即就《史记》中的某一材料生发开来,谈感悟,说体会,讲心得,启心智。这种历史随笔不受讲某个历史人物叙事必须具有连贯性的限制,它可以宕开来写,完全不必拘泥于一个人物。因此,它的现实感可能更随性一些,更流畅一些。

  比如《冲动的惩罚》,借《史记》一段历史故事,讲述了冲动的恶果。但是,古今中外,因冲动而发生的事实在太多太多。冲动杀人,冲动购物,冲动误事,这些事至今不绝。因为,冲动是人性使然。既然是人性,不但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会有。但是,《读史记》系列,无论讲哪一个人物都不可能展开讲冲动的问题。只有在《追问大历史》这部书里可以就此展开一番,它或许会让我们更理智地处理家事、国事、天下事。

  山东商报:书中,您旁征博引,显示了深厚的史学功底。不过,您解读历史,一直以《史记》为中心。《史记》在您心目中的位置究竟如何呢?

  王立群:旁证博引和史学功底谈不上。因为此书是读史随笔,“随”性、“随”意、“随”便,都是题内之义,写起来比较放得开。《读史记》的人物系列不能这样写,它是电视讲座的同名书。电视讲座一集只有短短三十多分钟,自然得惜时如金、惜字如金了。

  我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直在讲《史记》,给人的印象是总以《史记》为中心。“百家讲坛”的讲稿极为难写,通俗与学术必须得有机结合。我在央视讲了七年,其中有六年在讲《史记》。即使如此,我的《读史记》系列仍未讲完,《文景之治》录制了一部分暂时放下来了,春秋与战国是其他老师讲的。这些内容都是《史记》的组成部分。《史记》博大的内容不是一年两年可以讲完的,讲得长了,人们自然会有一个印象:王老师总拿《史记》说事。再者,《史记》的确写得好。中国二十四史之中写成《史记》这样的史书的确不多。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当然受到业内人士的尊崇。就我个人而言,也非常喜欢这部书。

  B 谈司马迁

  “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勇敢’的另类含义。他为人生的失败者树碑,向历史的成功者挑战。”

  山东商报:您在该书序言里,饱含深情地写了司马迁的人生际遇,读来荡气回肠。您对司马迁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给了您怎样的启示,或者说精神力量?

  王立群: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开创了纪传体的撰写体例,发明了互见法的写史方法,他具有秉笔直书的过人勇气,充满睿智的史识,这些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作为一个另类的男人,一个另类的官员,他活得很苦,很难,让时人鄙视,让后人敬仰。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明白:有一种精神叫执着,有一种勇敢叫偷生,有一种智慧叫互见,有一种力量叫正义。司马迁偷生但不苟且,他隐忍却让人感到他时时在发力。

  我们历来击节赞赏慷慨就义者勇敢,却不知道忍辱负重地偷生也是一种勇敢。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勇敢”的另类含义。他为人生的失败者树碑,向历史的成功者挑战。他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了帝王将相都是凡人。他们有缺点,有私心,更有人性最阴暗的一面。成功只是能力与机遇的某种巧合。

  山东商报:您不论是讲演还是书写,都很有个人特色,语言、文笔很轻松,但里面传达了很多个人阅历和经验的东西。这些,读来特别有收获,比一味的书本知识,理论说教来得亲切,有感染力。如何修炼到这样炉火纯青的程度?年轻人、业余爱好者,如何读历史才能得到真实受用?

  王立群:这不是修炼,这是阅历的力量。人生永远是一个过程。人生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只要有心,只要用心,就会明白许多道理。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这两条是人生获得经验的必由之路。其实,人生获得知识还有一个途径:阅人无数。读史就是阅人。通过史书,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帝王将相奔来眼底。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被写入历史,特别是写入司马迁《史记》中的人物经历了严格的选择。这种选择,一方面阉割了历史,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被“选择”掉了。另一方面,选择也是时代、历史、撰史者的一种检验。经不起检验的人与事,淡出了历史。所以,被写入《史记》中的人与事,经历了千挑万选。阅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岂能不从中受益?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件件惊天动地的事件,总让人难以释怀。一路读来,让人遐思不绝。特别在人生旅途中有了诸多阅历的人,读史是读人生,读史是读人,读古是读今。古与今,他人与自我,虽非一体,并无两途。懂得今天,就能懂得昨天。懂得古人,亦能懂得今人。

  C 谈史学

  “一个民族的大众史学火爆其实是一件好事,它对增强民族认同感非常重要。”

  山东商报:目前,通俗史学、民间史学都挺火,这对繁荣史学有怎样的意义?是否还有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地方?

  王立群:通俗史学、民间史学都应该叫大众史学。大众史学是普及历史的重要途径,它对普及史学非常重要。毕竟多数读者不是专业史学工作者,他们需要通过大众史学了解历史。一个民族的大众史学火爆其实是一件好事,它对增强民族认同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来说,民族认同感极端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要力求通俗与学术相融。仅有通俗而没有学术,有失严谨。特别是写史不注出处,不讲版本,你读完一本书,根本不知道作者据何文献而书。这很危险。对于专业的史学工作者,翻翻,不用读,即可知道作者用什么文献在写作。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作者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误导读者。

  还有一点,史学文献是分级的,比较可靠的文献与不太可靠的文献相差较大。还有一些很不可靠的文献。大众史学的写作对这三类文献的使用自然要慎重。不能为了追求眼球牺牲准确。

  山东商报:最后,还想问一下,对于《史记》您以后还会推出相关的作品吗?会以什么形式面对读者?

  王立群:我还有一部读《史记》的札记。写法与此书相类,但可能更深入一点。比如《机会来了,躲都躲不过》、《感谢不能容你的人》、《圈子》等。这些亦都是读《史记》的一些体会。每个专题会写得尽可能深一点,将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教授,道理上讲有两大职责:一是传道,二是思考。传道,是在大学里培养博士,培养高层次的研究者。思考,是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就形成了一部新的读《史记》的书。希望能给大家贡献一点思考。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