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常用词典》出版背后:两岸有时需用英语交流

2012年11月26日 13:17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第一部观照大陆与台湾两岸语言文字差异的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今年8月在台湾与大陆相继出版。9月4日,《词典》赠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总顾问李卫红、海协会副会长李亚飞代表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向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总召集人、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赠送了大陆版《词典》,杨渡则回赠了台湾版《词典》。

  《词典》是海峡两岸数百位专家学者,历经近3年努力合作编纂的中华语文工具书,力求消除两岸字词出现形、音、义的差异。经两岸协商一致,大陆出版“规范字形版”(即简体字版)、台湾出版“标准字体版”(即繁体字版)。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版本的词典封面巧妙地使用了两岸分别珍藏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截面,既美观大方又寓意深刻。

  海峡两岸为什么要携手出版这样一部词典,其编纂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其间有哪些值得记忆的事?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这部词典问世的意义何在?这部小型词典接下来还有没有进一步扩充的计划?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参与词典编纂的学者及有关专家。

  2010年5月,记者参加由济南市教育学会、台湾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经典文化推广会演”代表团,赴台北、台中等市学习、采访。第一天,刚到高速公路的休息区,台方协会的美女工作人员热情地对男团员说:男士化妆间请向左走。当时不免一愣:只是简单休息一下,还化什么妆,何况是男士?待定睛一看才知道,原来他们所说的“化妆间”就是“洗手间”。在与台方人员朝夕相处的一周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两岸语言文化的相同与相异之处:随处可见的摩托车,台湾叫做“机车”;他们动辄用到一个形容词很“夯”,指的是“很流行、很热门”;最跌眼镜的,是我们所说的土豆,台湾叫做“花生”。

  台湾与祖国大陆仅一水之隔,所用文字均为方块字,但两岸人民的语言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如《词典》大陆编辑组专家王铁琨所说,尴尬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分隔60多年,海峡两岸不少字词出现形、音、义的差异,尤以科技词语为多。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介绍,两岸分隔的半个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两岸完全相同的只有58%,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约20%不一致。

  “窝心”其实是“开心”;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有时却要用英文辅助交流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演讲一开篇就说:“听到顾校长刚刚的一番赞美之词,套一句北京人所说的话:听到以后,忒窝心了。”友好热情的氛围里,听者为之一愣。其实,现在翻开《两岸常用词典》就会发现,宋主席在这种场合不会出错,窝心,在大陆是:“形容受了委屈或遇上不如意的事却无法发泄或表白而心里烦闷。[例]无端被骂,实在~。”而在台湾,则是指:“内心感觉温暖、欣慰、舒畅。[例]你的赞美让我觉得好~。”

  2003年1月26日,台商春节返乡包机首次起飞。回台后,执行首飞的“中华航空”机长张以松说,飞机刚进入大陆领空,从空中传来航管人员一声国语“你好”,立刻有回家的感觉。不过,当记者问,这段空中对话后来如何,张以松却坦承,因为两岸航空术语不同,为安全起见,他们改用英语交谈了。王铁琨说,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现在却要用英文辅助交流,这是多么尴尬的事!

  两岸语言的不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家们进行学术讨论,一谈到行列式就别扭,简单的问题都谈不下去。因为“行”与“列”在两岸正好是相反的,大陆是“行”平“列”直,而在台湾,你叫一声“第一行的跟我走”,肯定是“第一列”的全跑过来。

  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的金文明说,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确需要一本帮助大家互相理解对方常用词语的工具书。金文明的哥哥生活在台湾,“哥哥去世前我们每年都会有几次见面,平时也有书信来往,不管是对简、繁体字的使用态度,还是平时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我们的确都存在一些不尽相同之处。这样一本词典对两岸的交流是一种促进。”

  4年前提出构想,已走过20年;首轮“汪辜会谈”就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列入协议

  8月13日,《词典》台湾版率先在台北出版,马英九亲自到场为其站台助威,他替出版者阐释了这本词典的重要作用:4年来大陆来台游客总数超过400万,而台湾赴大陆观光人数一年也有500万,两岸人员交往之频繁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见。在此情形下,需要这样一本辞书帮助两岸民众增进了解。

  马英九还以自己为例说,他以前不知道大陆常说的“给力”是什么意思,完全看不懂,后来才知道是“inpower”的意思,“就是使我有力量”;而“雷人”,最初以为“云层放电时打到人”,后来才知道是“震惊、无语”的意思。

  台湾媒体称马英九为《两岸常用词典》的“催生人”,2008年他上任伊始就提出两岸合编词典的构想,意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化解两岸文字与语意的差异。此构想于2009年两岸达成共识后,两岸数百位学者工作了700多个日夜联手完成编撰工作。大陆方面成立由辞书编纂、信息技术、科技名词对照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台湾方面由文化总会负责统筹。

  实际上,在消除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路上,有识人士已经走了将近20年。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的协议中,就包括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曾指出,海峡两岸分离将近半个世纪,有很多重要事项要谈,而在第一轮会谈中就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列入协议,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

  也正因此,1994年,“科技名词委”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与统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方针、政策、任务及办法。此后,两岸因种种原因对话中断,但两岸专家学者统一科技术语的对话从未中断———1996年,“科技名词委”与代表台湾的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的专家们进行了座谈,确定了合作方式。同年6月,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黄山召开;7月,两岸航海科技名词研讨会在台湾举办……自此,数百位两岸专家先后召开了数十次科技名词研讨会。即使2000年后台湾政治环境发生改变,两岸专家们工作经费少了,大家仍然坚持继续沟通协商。

  2003年和2006年,两岸曾分别出版由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编纂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词典组组长李行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过去和现在编纂词典的环境与氛围。他介绍,两岸人为隔绝的年代,自己也曾参与主持过合作编写两岸词典的工作。当时人力物力十分困难,中华语文研习所创办人何景贤甚至不惜卖了一栋房子,大概筹了几十万美元;那时往来交流也极为不便,

  所以编纂的时间特别长,从1995年开始到2003年,才出版了一本《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当时社会和媒体也没有什么反响。前后对比,深感10年光景,两次两岸合编词典情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收录五类词语,均有详细注释及举例,每条例句均力求严谨

  《词典》大陆版共收字6400多个,收词3.5万多条,全书约280万字;台湾版共收字5700多个,收词2.7万多条,全书约250万字。收词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

  《词典》主要收录了五类词语:

  1.两岸共同常用的词语。在该词典中居多数。

  2.同中有异(即双方均使用,但两岸意义上或用法上有部分差异)的词语。在该词典中有一定比例。例如:菜单、半晌、水文。

  3.同实异名的词语。例如:一次性筷子/免洗筷、方便面/速食面、软件/软体、皮包公司/空头公司;大陆的“唱白脸”在台湾称“扮黑脸”,而台湾称“扮白脸”在大陆是“唱红脸”的意思。

  4.同名异实的词语。例如:脱产,大陆指“脱离生产”,台湾指“转移出脱财产”;铁齿,大陆指“能言善辩”,台湾指“嘴硬顽固”。

  5.属于一方特有的词语。例如:大陆的离休、绿色食品、个体户、待岗;台湾的安公子、博爱座、拜票。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介绍,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坚持严格实行三审五校,多次请教专家,争取书中的每一个例句都正确无误,“书稿中原有个例句:飞机耗尽了汽油。我们一般不会注意有何不妥,但实际上飞机不以汽油做燃料,而是用航空煤油。”

  求同存异、互相尊重,遇到“敏感词”友好协商;电邮、视频高效便捷,不同意见随时交流

  两岸语言诸多不同,编纂词典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更别说目前还有政治分歧的社会现实。仅词典的称谓用字就很费了一些脑筋。台湾称自己使用的是“正体字”,他们使用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汉字,没有“繁体字”一说。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因为大陆经过简化的只有2200多字,约占通用汉字的三分之一,一揽子称为“简体字”也不准确。最终,台湾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标准字体”,大陆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规范字形”。李行健说,“这既准确科学也符合两岸行政管理部门的正式称谓,双方均表满意。”

  《词典》责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编辑姜兰志介绍,词典的编纂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加上两岸毕竟还是不同的政治实体,遇到敏感词,双方还是会有一些各自的坚持。“但好在大家都抱着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遇到分歧专家会友好协商,彼此都避免让对方为难。”比如“儿童节”的解释,台湾专家初稿写:“1934年‘中国政府’确定为4月4日……大陆定为6月1日”。‘中国政府’与‘大陆’出现在同一个词条中,有‘两个中国’之嫌。最后,这个词条改为先介绍儿童节是什么样的节日,最后标明大陆定为6月1日,台湾定为4月4日。”

  “积极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求同存异”,是两岸专家学者们秉承的原则。伴随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有些词两岸已经通用了,如大陆的“山寨”、“大腕”,台湾的“伴手礼”、“便当”。有些词甚至难分彼此,如“激光”和“镭射”、“信息”和“资讯”、“软件”和“软体”。你用我词,我用你词,到底用什么词来表达,由老百姓的语言实践来决定,最终促成民族共同语向规范统一发展。而科技用词,则采用“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原则来规范使用。

  李行健介绍,10年前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编写组,除了开始开过一次会外,就全靠邮寄和电话联系,既不方便又费时费力,以致难于沟通交流,相互审读拖延时日。由于双方缺乏共同研讨,又互不熟悉对方的语境和语言情况,自然难免出现差错和缺漏。

  李行健说,现在两岸“三通”,来往方便快捷,一年内不仅多次互访会商,平时电子邮件、可视电话频繁交流,把两岸编写组联在一起,工作效率和质量远远高于过去。“三通”前到台湾要两三天,头天到深圳,第二天早早过关到台湾驻港机构办理赴台手续,如果手续办不完就得第二天去台湾了。现在我们上午9时从北京起飞,中午就到台北,同台湾同仁们一起共进午餐了。双方稿子通过网络传输,及时得到处理,不同意见随时交流,还可用视频电话在屏幕上相互讨论,所以才有那样高的速度编成《两岸常用词典》。反过来,这也正说明编写这样一本字典的必要性,两岸的交流已经如此便捷,不应再有任何语言交流上的误解与歧义。

  将推出更多词典类工具书;词典本身也是汉语发展史的一个记录,见证两岸从各自发展、少有交流、多有歧义的阶段到通过种种努力消弭分歧并卓有成效

  姜兰志介绍,现在出版的《词典》只是两岸词典交流的第一部,根据2010年3月第一轮会谈共识,双方计划用两年时间先编写出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在3至5年内编纂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此外在过去合作基础上,还将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

  今年2月8日,作为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的成果之一,“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在北京和台北同时启动,面向全球网民开通。而网站三大内容之一就是展现中华语文工具书的成果,即合编的《两岸常用词典》和“两岸科技名词对照表”。

  杨渡表示,词典的编撰工作仍会持续,且下一版词典增加收录的词汇,将以生活上常用的词汇为主;至于这次未被收录在词典内的词汇,将先被收录在资料库内,待应用得更广后,即可收录在词典内。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语言学家许嘉璐表示,两岸合编词典,使双方语言文字从异中求通到逐步化异为同,对消除影响两岸沟通中的语言文字分歧,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相信随着经贸往来深化,两岸将出现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更大热潮。

  李行健同样说,这本词典是一个民族在分隔半世纪后,描写、整合两岸语言文字,为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服务的独特的一本工具书。两岸同修词典也将成为两岸语言文字化解歧义、顺畅沟通的桥梁,也将促进两岸文化更深入地交流合作,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发挥作用。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与杨渡一起参加了今年5月在澳门召开的“中华文化传承和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他说,《词典》的出版固然对两岸日益密切的交流有巨大的推动意义,但同时,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记录,后人通过这样一本书,可以知道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两岸各自发展、少有交流、多有歧义的阶段,而两岸人民则在几十年后通过种种努力在消弭这种分歧并卓有成效。

  链 接

  一 大陆独有词

  【巷道/巷道】采矿或探矿时挖掘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通行、排水和通风。【黄金周/黃金周】春节等主要节日假期。因时间较长(多为一周),是旅游、购物的好机会,故称。也作“黄金假日”。【矫情/矯情】〈口〉强词夺理;无理取闹。【冒富/冒富】显露或炫耀自己很富有。

  二 台湾独有词

  【摆道/擺道】设下陷阱(害人)。【冻蒜/凍蒜】当选。闽南语

  “当选”与“冻蒜”谐音,因此常用作祝愿选举人当选的口号。【仿袭/仿襲】模仿并抄袭。【公仔】指(用各种材质制作而成的)玩偶。【灌救/灌救】用水灭火。【龟毛/龜毛】形容过分拘谨,做事畏缩,不干脆利落。【喊卡】叫停;停止进行(卡:剪切、中断)【金光党/金光黨】诈骗集团。【凯子/凱子】呆子;傻瓜。【朋分花用】将所得的利益分给成员享用。【切结/切結】当事人签立书面文件,写明负起某些责任。

  三 释义相同词形不同

  (前为大陆词形,后为台湾词形)

  暗箱操作——— 黑箱作业霸道——— 霸凌标准照——— 大头照现房——— 成屋登机口——— 登机门地铁——— 地下铁电饭锅——— 电锅鼠标器——— 滑鼠电视大学——— 空中大学东道国——— 地主国发展中国家——— 开发中国家分辨率——— 解析度彩粉画——— 色粉画疯牛病——— 狂牛病高压锅——— 快锅工棚——— 工寮工薪阶层——— 薪水阶级公交站——— 公车站公共交通——— 大众运输硅胶——— 矽胶过街天桥——— 陆桥海碗——— 碗公互联网——— 网际网路火花塞——— 火星塞集成电路——— 积体电路建筑物——— 建物接线板——— 延长线民间外交——— 国民外交

  记者 李雪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