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柴静安静应对“砍柴”:不搭讪 不回嘴 不周旋

2013年01月30日 14:5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柴静 商华鸽摄影

  十年新闻历程,一本畅销热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柴静《看见》,畅销已近百万册大关,不啻书业寒冬中的一针强心剂。而这本书的热卖,也把柴静推上了风口浪尖,赞之者捧如女神,贬之者视若蝼蚁。一时间,“砍柴”、“护柴”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身处舆论风暴核心的柴静,至今都没有站出来回应,只是按照原定的计划,飞往各地签售,并继续在博客上撰写她的采访笔记。

  显然,一手撑理想,一手托销量,柴静从文化圈新闻界“被”出走到网络微博和娱乐周刊,虽力有不逮,倒无可厚非。

  十年书“看见”:请别践踏“文艺”

  柴静《看见》是她十年个人成长的告白,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几乎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看见》一书中,柴静记录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小小注脚。

  虽然已是央视最受欢迎的记者、主持人之一,柴静却非常低调,常常以素面素服示人,她说,生活于自己,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跟朋友在一起,忘我是最好的状态。再者,她也觉得做节目时受访者要靠对主持人的印象来感受一个人,不想用多余的装饰干扰他人的判断。很多人觉得柴静文艺,柴静自己并不认为,“文艺是两个很好的字,现在很多配不上的人都在消费这个字,更不要说践踏这个字了,这也是对文艺的不敬重吧。其实我们现在还根本称不上文艺呢,齐邦媛、朱光潜、丰子恺、周作人叫文艺,我们叫文艺吗? ”

  2003年开始担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2006年开博客 “柴静观察”,2012年底,首度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的新作《看见》出版。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到事物本身:“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 ”不再刻意强调职业身份,老老实实“看见”。

  《看见》一书,厚厚的400多页,20多万字,柴静也很吃惊自己竟然写了这么多。谈到写书的过程,柴静说非常困难,从决定动笔至完成,用了三年多时间,中间停断过多次,有时一停就是半年一年。当她觉得不能诚实对待自己的时候,就不动笔。等待心结慢慢解开,等待记忆慢慢清晰,等待时间慢慢消化:“这就像一汪水,被一些石头一些坝给拦起来了,水本身又不够多,冲不破。破不了就扔在那儿,等着下雨。总会有一滴一滴雨水,慢慢攒起来,慢慢溢出来,高过这些石头这些坝的时候,就又再流淌出来了。 ”写书对于柴静,也是一个发现自我、唤醒自我的过程。她说,不写作,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网络遇“砍柴”:从私德到专业

  随着柴静以一本新作一跃成为知性女生的巅峰典范,越来越多是非也跟着“砍柴”人而来,不少网友指其文艺范儿过于做作,“柴徽因”等戏谑之称纷至沓来,暗喻其像林徽因在文化圈里的左右逢源。以《南都娱乐周刊》的揭秘报道发端的柴静情史“开八行动”,初时并无恶意,知情人士在微博上透露,其主编“亲自改稿,删去了不利于柴静的一些话。 ”但在中途得到“主攻队员”木子美(网名“不加V”)加盟后,情势急转直下——木子美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连续刷屏,透露柴静曾与《篮球先锋报》总编、央视篮球评论员苏群有过一段感情,而当时苏群已婚,为了柴静,苏群与前妻还离了婚……因为苏群经常上央视主持篮球节目,在央视有一定人脉,所以后来托关系把柴静办进了央视;柴静丈夫、摄影师赵嘉更是旧爱众多,当中包括主持人李艾以及某杂志女主编等,“柴姑娘的保密工作还是做得蛮好的,2002年跟赵嘉分手,到去年和赵嘉复合……这10年成就了柴静,成就了 ‘柴徽因’,背后的男人有何难言之隐……值得娱记继续深挖。 ”木子美透露,柴静红了之后,赵嘉与已为他生了一个孩子的女主编分手,然后向柴静寻求复合,而柴静“竟然同意了”。

  如果说木子美对柴静私德的揭露,尚有人不以为然,那么,“铿锵玫瑰”闾丘露薇随后就其新闻素养的专业探讨,则让更多的中立者点头称是——针对柴静在节目中 “更多报道人而非事件”的现象,以及柴静所说的“采访是一场抵达”,闾丘露薇批评道:“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更直指柴静只是一个安全讨巧受益的媒体人。至于柴静采访时的姿态,“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闾丘露薇不认同的正是这种展现形态,她认为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 ”一番言语,勾起一众媒体人和文化人纷纷表态,引发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采访”的大讨论。

  同为央视主持人的董路也郑重发表长微博,声称柴静的成名,无非就是“依附央视这个平台”和 “老男人饭局”:“在推杯换盏、口若悬河的饭局上那群老男人面前,柴静只是一个负责斟酒撑场的邻家小妹。”在他看来,“柴静做新闻和于丹做新闻之间,只少了一本《论语》。 ”

  自有“护柴”人:名嘴、女王集体撑场

  有“砍柴”人,当然也有“护柴”人,先是《看见》出版之际,名嘴、名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读库》主编张立宪、《舌尖上的中国》编导陈晓卿、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张立宪说,“柴姑娘出书,我们娘家人必须说话”。于是所有平常一桌子吃饭的“娘家人”齐刷刷站在柴静背后,支持这本新书。这些“文化畅销人”平时出书都互相帮衬,这次他们支持柴静,拍下那张在网上流传甚广的照片,围绕着瘦小的柴静站着的一众“男神”,视觉效果强大,也成为一时新闻。

  而在遭遇火力凶猛的“砍柴”之战后,柴静的支持者有增无减,曾在《搜索》中演过社会新闻记者,且曾上过柴静的节目对谈,与柴静颇有交情的“微博女王”姚晨率先力挺,直指对柴静的批评是嫉妒的人性使然,将声讨柴静的微博比作一张张大字报,“枪打出头鸟,人性一贯如此”。董路揪住姚晨的话不放,最终被姚晨巧妙借用 《甄传》中的华妃名言,对董路甩出一句“贱男就是矫情”的回击,董路只得表示对孕妇姚晨和其广大粉丝投降;演员陈数、伊能静、编剧宁财神等也纷纷加入“护柴”队伍,宁财神表示:“我觉得闾丘露薇的批评不太公平。她俩身处的平台不一样,说话的尺度也不同。如果用西方的标准要求闾丘露薇,她也会很被动。站在哪就该说哪的话。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作恶就已经可以了。如果你还能用有限的资源,在受限的平台上传递善意,哪怕一点点,已是合格。 ”

  柴静很安静: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

  一直以来,关于柴静的传闻很多,她回应得极少,仅在有人称她是央视最穷主持人时,觉得对央视同事们不公平,才在博客中说明:“我的职业身份是一个记者,与公众有关的部分只是我报道上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范围内欢迎任何讨论。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溢美之词,不敢领受。 ”

  之后的纷纷扰扰“砍柴”行动,柴静本人再无声息,阅其作品,不难发现这种“安静”的来源:“天性里的那点怯弱,像钉子一样钉着我。小时候看到邻居从远处走过来,我都躲在墙角让他们过去,打招呼这事让我发窘。我妈看着我直叹气。一直到长大成人,生活里碰到厉害的人,我就回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老人、弱者待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 ”

  然而,似乎能够预知风波的必然掀起,柴静早早有着各种放之前后而皆准的答案:“记者应该对事苛刻,对人宽容。真相往往就在于毫末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长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太固执于一个律条,觉得记者就应该怎么样,非要夸张,或者非要掩饰,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自己的过于在意。 ”

  记者 谢正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