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陕西石鼓村村民护宝纪实:停!别挖了,快上报!

2013年03月18日 14: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护宝农民代表参观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从左到右依次为:徐海军、张亚斌、曾小刚、范琪、刘广田。张 妮 摄

  护宝农民代表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文物。张 妮 摄

  本报记者 焦 雯 实习生 张 妮

  编者按:3月初,一场特别的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作为对近40年来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善举的一次梳理和展示,157件(套)文物精品在国家级文化殿堂中,向观众“讲述”了1975年以来宝鸡群众13次发现和保护文物的动人故事和成果。为什么在个别地方盗墓成风、私下倒卖文物司空见惯,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利偷盗文保单位和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时,宝鸡民众却能长时间地保持对文明和历史的敬畏和珍视?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这种护宝行动?日前,本报记者对护宝群众和宝鸡市文物系统的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采访,试图寻找护宝行动背后的缘由。

  日前,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守望家园——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特展”开幕仪式上,5位身披“保护文物光荣”绶带的护宝英雄成了明星,他们都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村民,2012年先后3次发现大批珍贵文物并及时上报的当地群众代表。

  “停!别挖了,快上报!”这句话,是他们发现文物后不约而同的迫切表达。因为他们的壮举,101件(组)珍贵的西周文物被发掘并及时保护起来,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西周铜禁”,以及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现存时代最早的青铜护甲(距今约3000年)。

  惊喜:打地基三次发现宝藏

  2012年3月20日:我真挖出文物了?

  记得那是夜里8点多钟,天色已黑,昏暗的灯光下,正在石鼓村村民曾小刚家的宅基地上干活的大型挖掘机老板张亚斌一边蹲在地上抽烟,一边玩着手机,等着司机尽快干完今天的活好收工回家。

  突然传出“嘭”的一声,张亚斌急忙喊:“停,先别挖!”他的第一反应是挖斗碰到了一块大石头,但又觉得声音不对。农村没有路灯,仅靠月光不足以看清楚挖斗到底碰到了什么,于是张亚斌让司机打开车上的大灯,跑过去一探究竟,结果从土里面刨出两个陶罐。“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文物,立刻停工给村长打了电话。”张亚斌说,随后他就和村民杨晓明、冯伟把发现的文物收好,守在挖掘现场等村长过来。

  “当时盯着那两个陶罐,特激动,难道我真挖出文物了?”不久,村长就赶到了现场,渭滨区博物馆也派专家前来鉴定。经过后续的挖掘,当晚出土的8件文物全部运至渭滨区博物馆,其中西周铜鼎、簋、尊、卣、罍各1件,汉代陶灶1件、陶罐2件。那晚,张亚斌回家后激动得一宿没睡,“从小我就特想经历一次电影中的寻宝大冒险,没想到竟然实现了,连我媳妇都不相信,这么珍贵的文物让我给挖出来了。”

  第二天,张亚斌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围观群众已经把那里堵了个严严实实,大家纷纷追问他当时的情景。而为了清理现场和保护文物,民警封锁了现场,由专家带领部分村民共同发掘文物。四五天的发掘期间,张亚斌一直没开工,但他还是天天来现场帮忙干活。

  2012年4月14日:有了第一次经验就特别注意

  “干活时操个心,碰到有啥不对的,一定要停下来看看。”范琪叮嘱司机。张亚斌的大挖掘机活干完后,就轮到范琪、范宁兄弟二人的小挖掘机上场,清理土方,进行精细操作。下午两点,挖掘机开工后,范琪就一直守在旁边,“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就特别注意,怕毁坏了文物。”没过一会儿,他们还真发现个鼎,范琪急忙叫停,并给村长打电话报告,“当时挖出来1个青铜器、两个陶罐。”

  之后的清理工作和第一次基本一样,公安和考古队的人相互配合,共保护、出土簋2件(一残)、鼎1件,红玛瑙串珠1件,绿松石一组9件。

  这次事件又一次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而村民议论最多的则是,两次文物发掘现场,均在村民曾小刚家的宅基地上。

  2012年6月22日:西周早期贵族墓重见天日

  随后,依旧是这片宅基地上,第三次发现了珍贵文物。“你这命也太好咧!”曾小刚瞬间成为大家羡慕和讨论的热点,总是会有人调侃地说。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那天早上8点,曾小刚叫来施工队继续帮忙挖地基,村民刘广田、秦根虎、徐海军也都过来帮忙。忽然徐海军听见挖掘机的铁铲下传来刺耳的“嘶嘶”声,以为挖到村里饮用水管,赶忙示意司机停下仔细检查。“一扒开土层,一件‘绿赞赞(很绿)’的东西就露出来了。”

  “会不会又是一个青铜器?”徐海军边琢磨边向村委会报告,村长和考古队先后赶到,封锁了现场,结果这次发现的不只是一两件文物,而是一座西周早期的贵族墓。据陕西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本次考古队队长刘军社介绍,此次西周贵族墓的挖掘工作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渭滨区博物馆三家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的。因为这次挖掘十分重要,村委会在现场安装了摄像头,并且全天有武警看守。每天工作和值守的人员有五六十人,最多的时候到100人。

  这支庞大的团队每天的吃饭、喝水和休息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曾小刚的新邻居刘广田热情地承担起了接待工作,他家2011年刚盖了新房,地方够宽敞。即便如此,工作量还是超乎刘广田的想象,他的老母亲、嫂子、儿子、儿媳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一些热心的村民也加入到这个后勤队伍中。刘广田说:“当时根本不知道会给补助,就觉得这是好事嘛,能帮忙就帮忙。”

  7月7日,持续了15天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刘军社告诉记者:“这座西周墓很有特色,青铜礼器等殉葬品都放于壁龛之内,这在同一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在中国考古史上也非常罕见。可以说是宝鸡近3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出土文物器形大、保存完好、出土量多、规格高。”

  据统计,该墓葬出土各类文物99件(组),其中,青铜礼器30件、玉器2件、陶器1件,兵器、车马器一批。“西周铜禁”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发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自豪:“没想到能来北京受表彰”

  “在家里政府已经给过奖励和表彰了,省长都接见了,现在还能上北京来,真没想到,来的前一晚我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不善言辞的徐海军激动地满脸通红。

  “站在台阶上面,戴着大红花、绶带,一动不敢动,第一次见这么大场面,被这么多人关注,还是挺光荣的。”刚参加完特展开幕式的曾小刚笑着说。同行的张亚斌似乎有不同意见,“从来没干过这事,骨头都僵了。”张亚斌说笑着,动了动酸了的肩膀。随后,他们与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们走进展厅,“看,这件就是我们当时挖出来的。当时上面都是土,现在像样多了。”护宝英雄们纷纷指着自己发现的文物,告诉围观的记者和观众。

  据宝鸡方面介绍,当时参与上报、保护和发掘文物的村民还有很多,这5位代表是根据发现的文物价值和贡献大小等综合因素挑选的。“以前宝鸡在北京举办过两个相同主题的展览,也来过村民代表,但是这次来的代表不太一样。”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刘宏斌对记者解释道,“别看他们穿得挺新潮,皮夹克、光面皮鞋锃亮的,还拿着高级手机,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中还有4个是80后。说实话,我都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也这么关注、爱护文物。”

  在谈到对北京的印象时,张亚斌、范琪、曾小刚、徐海军4位首次来京的80后感触很大。在京期间,他们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站在天安门广场感受那份庄严,到前门步行街听相声体验老北京人的生活,与外国美女合影感受国际气息,穿着龙袍坐在“正大光明”牌匾下照相过足了皇帝瘾……“都是我们自己选的地方,都是文物,现在我们对文物可感兴趣了!”范琪说。

  当问及发现文物后对上报有没有犹豫、被当做英雄感觉如何时,5位护宝英雄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有啥?应该的嘛!”“村里的喇叭、政府的宣传车不都整天在那喊嘛,文物都是国家的,就该上交。”“不敢把自己当英雄,参与的人其实挺多的,但心里还是挺自豪的。”“下次发现还得上交!”……

  短短的首都之行就要结束了,范琪说着“故宫的霸气”,徐海军聊着“长城的宏伟气势”,张亚斌沉浸在颐和园里“过皇帝瘾的乐呵”,曾小刚讲着未能参观北大的小遗憾,而20年前曾来过北京的刘广田则感慨着时光的飞逝和北京变化大。

  期待:回乡护宝心更切

  3月5日,记者先后收到几位护宝群众代表的信息。几天的跟踪采访让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媳妇和娃都说照的相美得很。”张亚斌说。

  基本上每个人都发来长长的短信,表述的意思也类似:“这次游览圆了我们的北京梦,很骄傲也很高兴。”

  在交谈中,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初护宝只是本能的反应,认为文物是国家的东西,应该上缴,但政府给予的奖励、表彰,不仅让他们,也让全村、全市的人了解到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更意识到了文物的价值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这将促使宝鸡人更加积极地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