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图书“差评营销”大行其道 出书人“不怕被骂”

2013年06月28日 16:38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余华新作被差评推上了风口浪尖

  出书人本都是脸皮薄的文化人,他们格外珍视外界对作品的好评,也善于从差评中获取改进之机。可如今在“差评营销”大行其道的出版界,不少出书人自称“不怕被骂”。而如此“玩转差评”的姿态,则可能使出书人自己彻底丧失进步提高的机会。

  “差评营销”:

  新书不怕被人骂,就怕没人理

  这几天,关于余华《第七天》的批评之声已经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读者称此作为“新闻串串烧”、“余华出道最差之作”,文学评论家则认为《第七天》没有超越以往,显得过“轻”过“薄”。

  耐人寻味的是,此前一直热情为媒体提供新闻素材的出版商,此时却陷于沉默,除了总编辑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坚持己见”的话,几乎没有反驳之声出现。就连余华本人也表示“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一副消极应对的样子。

  在余华和出版商的“不抵抗”下,现在,《第七天》已被骂得体无完肤,名誉扫地。可堪为奇观的是,《第七天》在一片骂声中大卖。

  按记者掌握的数字,上海书城目前已售出《第七天》近600本,为文学书销售第一名。博库书城售出近700本,为文学社科类图书第三名。而《第七天》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在各大网络书店也都挤进了销售前五名。

  电影《富春山居图》所使用“差评营销”终于被出版人心领神会。电影《富春山居图》被讥为“突破了烂片的底线”,不料越骂越红,票房已近3亿。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余华和出版商对差评的“不抵抗政策”,实质就是一种“差评营销”,希求通过被骂来获得足够关注。

  “差评营销”的本质就是“不怕被人骂,就怕没人理”。赵忠祥几年前出版古典诗集时就直言“不怕被骂”,“我非要出一本书让大家再骂我一次不可。”而同样不拒绝被骂的作家海岩一语道破天机:“你可以使劲地骂我,就怕我的作品没人理。现在是夸你,你成功了;骂你,你也成功了;没人理你,你就失败了。”

  玩转差评:

  出书人无视差评,错失改进良机

  现在,电影界流行一门叫“逆反心理电影学”的学问,讲的是如果一部电影被强烈抨击,这抨击声往往会激发观众“真的有那么差吗”的心理,进而推动电影票房大卖。“烂片”《富春山居图》的走红便是这个原因。

  可现在,这种“逆反心理学”也在读者之中大行其道。记者最近在书城采访时遇到一口气买了3本《第七天》的读者小古,他就表示,基于余华的著名程度,他不会轻易相信任何差评,“如果大家都说好,我可能不会这么急着看,都说不好,我才要看看余华有没有这么差。”

  评论人士金哲表示,相比电影观众,拥有逆反心理的图书读者本不多,可现在出版界之所以也敢玩“差评营销”,与“红包评论”的泛滥导致评论权威性下降有关——读者已经不太相信专家对一本书所下的好与坏的定论,非要自己验证一回。

  读者的这种心理也就为出版商开展“负面差评正面利用”的“差评营销”提供了基础。

  但问题是,“烂书”终究是“烂书”,读者如果将大量精力放到验证“究竟烂不烂”上,对自己的情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长此以往,习惯于“审丑”,变成“以丑为美”,那更是得不偿失。

  评论家魏青还注意到“差评营销”的一个更令人忧虑的结果。既然“差评”只是一种“营销手段”,那么作者和出版商就不会真正对差评进行反思,进而细究失败的原因,他们忽视了有真知灼见的差评,也就失去了改进提高的机会。

  有一位批评家尖锐地指出,正因为一些著名作家“欢迎被骂”是出于大卖的考虑,而非真正听得进意见,他们的作品便越写越差。 郦亮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