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乐诗普及极地科考和环保科普30年 患癌症仍演讲

2013年08月09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李乐诗在办公室内。 

   一座“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正在由香港中文大学积极兴建中。这座今年年底完成筹备工作的博物馆,届时将展出一位香港“侠女”约30年的极地考察成果:4万多张珍贵图片、数百小时的影片,以及极地标本、考察队伍的装备等。8次踏足南极、10次踏足北极、4次到达珠穆朗玛峰雪域,作为全球首名踏足三极的女性,这位“侠女”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下一代对极地科学、地球环保的热情。由于对推动极地考察及全球环保工作做出了贡献,她也被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院士衔。

  年过七旬的她,名叫李乐诗。

  用艺术包装科学,坚持极地科考与科普宣传近30年

  “侠女”曾是典型的香港打工妹,从广告设计开始,30岁之前完成了从打工妹到老板的蜕变,拥有了自己的广告设计公司。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李乐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环球之旅,历经10年左右完成了这个儿时梦想。“10年旅途让我切身体会到中国人在海外地位较低的现实,心里很不舒服,希望能做些什么帮中国强大起来。”李乐诗感触颇深。

  1985年,李乐诗的广告公司负责承办中国极地考察队在香港的第一次展览。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李乐诗放弃了个人事业,作为摄影师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

  与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朝夕相处的50天里,李乐诗被深深打动。队员告诉她:“建站时经费不足、技术有限,在野外吃饭,第一口是热的,第二口是冷的,第三口就已经是冰冻的了。”李乐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香港人了解中国科学家的付出。

  决心一下,便是近30年的坚持。回到香港后,李乐诗开始想办法支援中国的极地科考。从背包、登山鞋、防风衣开始,细致到背包的缝制、拉链的选用,再到制作,李乐诗一一把关,要求做到质量最好。1990年第三次去南极时,李乐诗一个人带了7箱物资交给科学家。

  “我要用艺术包装科学,推广给大众,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我才能拍到自己想要的图片,才能有切身感受写下文字,唤起人们对极地科考和环保科普的关注。”李乐诗说。

  身患癌症仍每年在校演讲至少80场,带出50余名学生

  2004年年初,李乐诗确诊患上第三期结肠癌。为了能尽快恢复、筹备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访港的接待工作,李乐诗毅然选择了更冒险的治疗方式,“做手术!”

  手术完成后第七天,李乐诗便下床行走,为尽快恢复体力,她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仍坚持每天爬山锻炼。当年10月,“雪龙号”到达香港,吸引大批市民参观。李乐诗出现在活动的各大现场,但她与癌症搏斗的故事,外界却无人知晓。

  支持李乐诗的是她独创的“三个20年”理论。第一个20年,努力读书,锻炼身体;第二个20年,努力赚钱,开拓眼界;第三个20年就要实现梦想,回馈社会。

  踏入第三个20年,李乐诗非常明白自己的使命。为了推动极地考察在香港的普及,李乐诗将从野外带回的图像、摄影、标本等资料,全部免费用于科普教育。据了解,经过多年的极地考察,李乐诗积累了4万多张珍贵图片、数百小时的影片,极地标本、考察队伍装备更是数不胜数。

  现在的李乐诗,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培养下一代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每年在学校的演讲至少80场,10年间,带出了50多名学生。“极地科考及环境监测需要坚持,需要一代代人的关注。”李乐诗说,这些工作可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