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阅读危机"来自生活的变化 而非手机阅读

2013年08月26日 13:1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访谈嘉宾: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即使我们不用手机,也不一定会在嘈杂环境下、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哲学

  “阅读危机”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手机阅读

  解放评论:常有人说,读了微博,不会深层思考,不会读“大部头”了。手机阅读在削弱人们深阅读、深思考的能力吗?

  严锋:手机阅读广受欢迎,是有客观原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让人们充分利用起碎片时间,路上、车上可以随时阅读。此外,过去人们在车上读纸书,但口袋里也只能有一本书,总不可能装着几百本书到处跑。而手机里可以装一千本、一万本书,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甚至心情来选择书籍。所以,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创造了极大的阅读便利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阅读的自由度。

  当然,由于零碎时间所对应的往往是嘈杂环境,很难让人平心静气、不受打扰地阅读经典。这也决定了手机读物往往是“短平快”的东西,如小说、心灵鸡汤等。但在看到手机阅读弊端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即使我们不用手机,也不一定会在嘈杂环境下、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哲学。所以,碎片化阅读不是手机的原罪,不同的阅读必然会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不是媒介、媒体的问题,而是阅读空间的问题。

  从深层次看,远离经典是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关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下班后选择的增加,如出去玩、上微博、看美剧等,减少了阅读的时间。但这种阅读时间的减少不是手机阅读带来的,而是因为现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其他的东西在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以前没啥可玩的只有看书了,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而对很多人来说,书本身不是那么好玩的东西。所以说,真正让人们浅阅读的不是手机阅读,不是阅读方式的多元化,而是生活本身的变化。

  解放评论:人们担心,在手机阅读中获取文化快餐,对应的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缺乏文化含量的生活方式。

  严锋:人们对手机阅读还是存有误解。首先,手机阅读至少应当包括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其内容涉猎非常广泛,并不缺乏深层思想性的内容。

  其次,手机阅读往往更能激发阅读主体性。微博上是有很多无聊的东西,但其互动性很强。如我经常在微博上荐书,我也看到其他人在网上推荐书。我通常会写书评、心得,摘一段书中的精彩片断,很多人会看到并讨论和分享。所以,新媒体也会促进很多人回到传统阅读。阅读不局限于关起门一个人孤独地读着纸书,也需要讨论性的阅读,而且后者比传统阅读更能激发阅读的主体性,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弥补传统阅读的很多局限。这也是手机阅读的长处。

  每种阅读方式肯定各有利弊,但不能以非此即彼的割裂态度,看待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和纸书之间的关系。相反,人们可以在多元阅读方式中成长。我也更倾向于把这两种阅读理解为不同方式的阅读,两者不是高下之分,而是广度的不同。不是纸书才是阅读,纸书与电子阅读的结合才是这个时代的阅读。

  解放评论:纸书与手机阅读高下的讨论始终很热烈,很大程度上暗含着一种“阅读危机”甚至“文化危机”。对“阅读危机”,究竟该怎么看?

  严锋:“阅读危机”得到认同,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社会浮躁的担心,这有积极意义。但必须要弄清楚,这种倾向是由手机阅读造成的,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原因非手机阅读,而我们又把板子打在手机阅读上,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益处。

  总之,我更倾向于看重手机阅读的积极意义。尽管存在弊端,但手机阅读的出现绝对是进步,是传统阅读的极好补充和升级。它抢占的地盘是原来纸书阅读没有占领的地盘,它没有夺走什么东西,而是增加了东西。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一定是需要深阅读的。因为,知识需要完整性,阅读需要深度模式。要完整地把它看完,才能完整地理解其意思。如果断章取义,本身是不完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不受打扰的时间空间,没有屏蔽外来的干扰,拿着纸书还是看不进,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危机”。所以,“阅读危机”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手机阅读。(本报记者:李小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