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话剧《三国》:人艰不拆 他偏要拆得七零八落

2013年09月03日 09: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评家:吕彦妮

  话剧:《三国》

  导演:林奕华  保利剧院2013年8月29日-9月1日

  推荐指数:★★★☆☆

  点评:人艰不拆,他偏要拆得七零八落。

  看戏前听闻,《三国》北京首演谢幕时,导演林奕华上台,像个犯了错的国中生一样含泪致歉,说自己坐在观众席里,看着观众一个一个地在演出进行中中途退场走掉,心里“好难过好难过”。然后,不出所料地,批评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挟裹着近些年来一直围绕在林奕华身边的关键词:“剧本冗长”、“信息量大”、“故事性弱”、“娱乐性冲淡戏剧性”、“演员普通话不过关”云云,一派普天之下,戏剧评论再无新鲜事的样貌。

  的确,林奕华是眼下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导演中,最“不知悔改”的那个。所有评判和解读回到他那里,都变成了再创造的养分,他随身自带铠甲衣,外壳有多坚硬,内心就有多薄脆,一颗玲珑的心,每天晚上都在剧场里咣咣地碎一万遍。

  你当然知道,这一定不是历史书和图书馆古代文学书架上落了灰的那部《三国》。导演把戏设定在一间教室里,3个男老师,13个女学生,一个“男人”,一堂假装叫做“三国”的课。每一场,会由演员扮演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或“恶搞”或“荒诞”或“解构”,唯一的要求是:保持扮演的默契,莫要蓄意的拆穿。舞美设计的主色调是白色,白色的房顶、楼梯和巨大的消防通道一样的圆形入口,还有白炽灯管滋滋啦啦像随时会憋掉的样子一一一像小时候玩过的某个任天堂红白机格斗游戏的通关场景。

  把戏剧当成游戏的把戏并不算高明,但肯把自己玩得遍体鳞伤玩到锱铢必较的人,并不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林奕华和他的《三国》(连带之前的《贾宝玉》、《在西厢》、《包法利夫人》)也许并不知道怎么可以把戏剧做得好,但他知道怎么把戏剧做得勇敢。

  一切从“合久必分”的失序开始。战时的马蹄变作高跟鞋鞋跟的冰冷撞击,金戈长矛的武器则化为一道道从人眼睛里射出的寒光。谁的青春不是从兵荒马乱莽撞出招开始的呢?创作者试图从每一个章回的谋略中,揭露三国战场法则与当下社会游戏规则的异同,也努力在每一场战事的输赢中,提炼可以被我们领悟的人生。于是有了在台北桃园机场的《桃园结义》;有了《捉放曹》中关羽放话说“对一个女人来说终究还是嫁人比较重要吧”;《衣带诏》之后汉献帝讲述的那个“皇帝命”的当代悲剧;《舌战群儒》时孙权的三心二意和被一首《春天里》逗笑失江山;《借东风》的悖论;《华容道》的认错人;《三气周瑜》时三句“你没有朋友”的戳中;《斩华佗》时“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自我镜像;终至《空城计》,司马懿一个人跳舞到最后,音乐停下,演员久久的定格在原地,一大片孤寂和落寞,暗暗昭示着每个人的终局。

  确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戏剧,所有的剧情全部来自已有的《三国》,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只从那庞然大物身上用小小的手术刀截取下微弱到稀薄的一簇细胞,捧在手心里,嘴上说出的大段言辞,却是当代人的疑问:我是谁?为什么我不喜欢我自己?你喜欢我吗?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有一天我死了你们会记得我吗?我是不是很没用?为什么我什么都不会?借东风,可以得到男人吗?所有人都想当曹操,那我们要跟谁煮酒?我才这么年轻,就已经是秋天了,春天什么时候来?最令人绝望甚至失去耐心坐下来的事情是,每一个问题,都砸在地板上,没有人回答,甚至没有人听到。剧中有一样道具贯穿始终,是一枚柠檬绿色的网球,它时而代表桃子,时而是麦克风、酒杯、地图、孤儿,还有道理、青春、愿望、宇宙。演员们会在表演中互相投掷、滚动它,也会摔倒地上的冲动,但最终总会有人捡拾起来,揣好带走。所有现实可见的东西,我们敢去拿我们拿得起,但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人想要面对和负责。

  戏剧法中有一条大家心照不宣的创作规律,即“隐藏”,高明的创作和表演是隐藏而不是显现,欲说还休的沉默和空白最是巧妙迷人。林奕华却偏偏不要这么做,即使在虚实和真假之间联结得生硬,他还是要肆意为之。即使知道自己跑题了,还是要站在白花花的灯光下面说完所有的台词,再尴尬再荒唐,也依旧要当众表演孤独和内心最深处的自我怀疑。道出所有人的恐惧和毒瘤,是他一意孤行的冒险,因为说出来,看见,才是治愈的开始唯一的可能。

  某种意义上说,书写林奕华的戏剧的评论是下笔维艰的。他不满足于制造幻觉,他要生产疑虑和真相。他让演员一刻不停地在台上忙碌奔跑、行动、流泪、投入地自言自语。他们玩的游戏不叫扮演不叫表现,而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大逃杀”,如果他们不能杀死观众,那就自己杀死自己。所以看他的戏会格外辛苦,会苦心志、劳筋骨。那不是戏,那是一次经历。你以为你手里攥着的是一张戏票,其实是一把刀,刀鞘永恒冲向自己。在这样的观演关系面前,去探讨灯光的冷峻、调度的混战、行动线的缭乱、换场的生硬、结构的疲态和表演的用力,甚至剧中“娱乐化的降格”,都是无力而多余的了。

  在这个一切人一切事都揣着糊涂装明白的时代,林奕华坦荡地站出来,他负责出错,负责跑题,负责替所有人提问所有人,真是一种失败了也无比伟大的作为。对比那些和他同时代的导演,要么陷于创造力的失却、要么侥幸却不自知地抄袭别人、要么满足于成功的幻觉中,林奕华和他的团队令人动容,他们一直在替这个世界,和自己作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