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运河边上的古城:铁打的淮安纸糊的淮阴(图)

2013年10月05日 17:2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大运河边上的古城:铁打的淮安纸糊的淮阴(图)
淮阴老街街景 本版照片均由阮仪三摄于1978年
淮阴王营街景
淮阴清河闸

  最近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运河沿线的城市纷纷都热了起来,淮安找到我做运河两岸的规划,勾起了我的回忆。1978年我就曾去做过淮安、淮阴的调查,这两座城市紧紧相连,过去曾合并称两淮市,淮安在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到了九十年代“名城”这个帽子吃香了,淮安归淮阴地区管辖,地区改称市,淮阴就戴上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而把淮安贬为楚州区,虽然这也是古代曾经有过的名称,但人们往往把“楚”看作是湖北、湖南地区,这个楚州区,专家和老百姓都不认,弄得尴尬了好几年,现在淮安总算又改了回来。

  淮安和淮阴都是历史上的古城,淮河在这里流过,淮阴在淮河之南,称淮阴,隋唐之开拓大运河,淮阴正位于淮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处,原来就是古驿道必经之处,当时就成为各方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运河上四大城市之一。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曰:“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这是一千多年前淮阴码头镇一带的情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都在北京,粮食的运输都仰仗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和淮河两河交会处的淮阴就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在1194年到1855年间黄河泛滥,南移到淮河河床内入海,即所谓的“黄河夺淮”,黄河夹带大量泥沙,使河床逐渐抬高,运河的航船难以进入黄河,也就是原来的淮河,为调节水流,在淮阴清江浦建造了两座水坝,筑水闸,北上的漕运到此,只得把货卸下用车辆转驳入黄河,或改为陆运。明、清两代清江浦就成了漕运的总指挥部,漕运要不断有船只补充,现代在此建了四个大造船厂,漕运的民工、兵丁人口增繁,至18世纪70年代,清江浦人口多至54万人,由于淮阴处于南北交通的中心,往来南北各省的官员、商人和旅客,都由水路乘船经此或由此舍舟登陆,取道北上,过去石码头上有“九省通衢”的刻石,确是“南船北马”之地。由于是官商运输要地,封建王朝的各种有关政府机构设立很多,如管漕运的总漕行辕、管仓储的库道署、管江海运输的扬道署,军事方面有都司署、参府署,还有造船的船政同知。明、清两代从东南诸省运京漕米,常年为四百万石,当时漕船一万二千只,漕军为十二万一千余人。现代电影中的《天下粮仓》就生动地反映了漕运的这些情况。淮阴地处淮河两岸,地面窄小,故北行车马需走县北六里许的王营,此地更是进京的孔道,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东南各国来到京师觐见皇帝的使臣、赴各地上任的新官吏都要经此,所以地方志讲,当时民间有多余房舍都用作旅店,许多旅店铺张豪华,招揽宾客,当时沿黄河大堤皆是轿店车厂,有百余家,又有大车厂四五十家,日出大车千余辆,还有几十家骡店专给骑乘,计程取值。当时王店“虽舆台贱隶,能为京师音”,在京郊附近有古迹如琉球通事郑文英墓,就是乾隆年间奉使入京,途经淮阴病卒葬此的。

  但由于黄淮多次决口,使淮阴旧城数次被毁,但又由于淮阴地处交通要道,所以它还是在清江浦附近恢复发展起来,到明、清时发展成为数十万人口的繁荣城市,但在1900年津浦铁路通车以后,铁路运输取代了大运河,淮阴也就失去了它的“南船北马”转运站的作用,城市逐渐衰落,再加上海运兴起,中国南北货运也由海运逐渐替代了大运河的河运。淮阴赖以生存的旅客少了,漕运也没了,县志上说“逆旅半凋落,诸厂为蒿莱,于是操业之途乃变,城市很快地衰落下去了”,当地民谚“铁打的淮安,纸糊的淮阴”,一语道破了城市兴衰的现象。我在1978年曾专程对淮阴做了调研,王营已成为一个农村的集镇,沿街所有房屋全是单层泥墙草顶,开的店铺还不少,卖的全是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小商品,淮阴城大街也没有繁华的景象,但是老式的门面还能找到历史的踪影,我的这三张照片(见图),现在全成了绝唱,大运河清江浦的河闸还完好地留存,两旁的石驳岸全是明代的原物,引渠、闸门均能反映旧貌,可惜的是2000年我又重游淮阴,当时已改称为淮安市了,这么重要的大运河闸口,是国家级文保单位,闸已不能开了,经市政协讨论,改名为“若飞桥”,纪念革命领袖,谁也没有意见,为什么要安在这么重要的运河遗址上呢?最近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当然又得改回来。

  淮安的名字现在从楚州改回来了,淮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商埠,而淮安却一直是地区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元代设淮安路总官府,明、清两代设淮安府,因此两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布局及城市内部的房屋质量都相殊异。淮安府城四周有城墙,明代包砖,设四座门,水门三。在旧城北一里许有北辰镇,在古代为较大的集镇,元末为防卫在镇四周筑城墙,先为土后包砖,明中叶为防倭寇入侵,在新城、旧城沿东西两端加筑两道城墙,把两个城联结起来,这一部分称联城,淮安就成为旧城、新城、联城三城并列的形制,较为特别,明代防倭三个城的城防设施都很完备,城门上有箭楼,城四角造角楼,城墙上有城堞,建窝铺,包城砖,墙外挖有城壕,河道入城都要通过水门。淮安地处苏北平原富庶之地,又是历代建府衙署之地,地区富户巨绅多聚居于此,漕运的行政机构也设于此,淮阴的富商为求安全也移居于淮安城中,淮安城防多次抵御了倭寇、海匪的入侵,所以被老百姓称之为“铁打的淮安”,以相对应“纸糊的淮阴”。

  淮安旧城里主要官衙是漕运公署,署前建有高大的谯楼,台高二丈,重檐歇山,上悬匾额“南北枢机”,今已改曰“镇淮”,城内多地主豪绅,因此亦多大宅院,城内多砖瓦房,成街成巷,亦多寺庙古迹,比淮阴质量良佳。有许多历史名人出生在淮安,汉朝名将韩信青少年时就生活在这里,由于穷困受胯下之辱,后又遇漂母之恩,这些遗迹保留至今;击鼓退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鸦片战争壮烈牺牲在虎门炮台的抗英名将关天培,现在他们的出生地都建有祠堂。著名小说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当年在淮安写作居住的“射阳楼”也修葺一新,特别珍贵的是这里陈列着吴承恩的真头塑像,“文革”时期吴被批判为反动文人,被挖坟暴尸,幸好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有心人悄悄把他的骨骸保存起来,“文革”后他们将吴的头骨送到北京古人类研究所由考古专家按科学方法恢复了原来面貌,现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淮安参观。写《老残游记》的刘鹗,也在淮安留下了故居;周恩来也是淮安人,在城里留有他的故居,在城外建有宏大精致的纪念馆。

  淮安在近年的建设中,基本上还保持了旧城原来的历史风貌,而淮阴已是座高楼林立的新城。

  当年(1978年)我们看完了淮安,要去淮阴,两座城相距不远,就十来里路,60年代还没有公共汽车,只能步行,当地人告诉我们可以骑驴代步。开始我们还听不明白,走出淮安城门,城墙脚下就拴有多条毛驴,驴主人就来招揽生意,到淮阴只有一条路,都是一个价,付了钱驴主人就在驴背上搭一条装大米的厚麻布袋作为鞍子,扶你上驴,关照着你把缰绳牵住了,驴子自己会走。驴主人说声:“坐稳了,走喽!”就在驴屁股上敲了一鞭子,毛驴就噔噔地向前走了,也没有人牵着。驴主人说:“到了淮阴,你们尽管下驴走路。”毛驴驮着我,自顾自地不紧不慢地沿着大路走着,来的方向也有毛驴走着,我骑着很稳当,颠颠悠悠地挺有意思,也就是大半个钟点吧,淮阴到了,毛驴就停下来不走了。我爬下了驴子,也没有人管,毛驴自己转过身去,一路小跑沿原路回淮安了,我都看呆了。淮阴这边路口也有几条等客的毛驴,是专跑淮安的,谚语:“老马识途”,淮安的毛驴也识路。听驴主人说毛驴性刁,假如是女性顾客就一定要结伴,几头驴一起走,有驴主人牵管,不然毛驴会耍坏,一颠一歪地把你弄下来,它就完成任务跑回去了。到了80年代通了汽车,驴子帮也就消失了。问了现在淮安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种事了。我想,它或许可以开发成一种特色旅游项目,应该会受人欢迎的吧。

  (阮仪三)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