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谭盾《女书》:历史学人类学价值已超越音乐

2013年10月21日 14:5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昨晚,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新作《女书》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中国首演。此前,谭盾曾经说过,自己最初只是计划写一部充满民俗气味的交响乐作品,后来发现必须要借助视觉艺术才能完成创作,于是就有了这部首度以声像方式展示中国古老女书文化的微电影交响诗。

  从昨晚的演出现场来看,谭盾耗时近5年拍摄出的13部微电影,的确是整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如果你用一种闭目养神的姿态来欣赏,那就可能错过了一半以上的精彩。

  说是13部微电影,其实是13个或长或短的镜头,由分别悬挂在舞台左、中、右的3块屏幕同步放映,有一种平面3D的时空对位感。有些镜头是写意的。比如一条长长的深巷,一个缓步而行的老妇人,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喻示着女书村里女人的路总也走不完。再比如最后一个镜头里,所有女书传人聚在村口的池塘洗衣戏水唱女书,被谭盾配上了摇滚感觉的曲调,池塘仿佛变成了一面水鼓。更多的镜头,则展现了女书文化的重要载体:秘扇、腰带、书法,更有女书传人的歌谣,在13段乐章的映衬下悠悠响起。那些从没了牙的瘪了的嘴里哼出的歌,那些从满是皱纹的脸上蜿蜒爬过的泪水,还有那些像鱼儿般灵动的文字,就那样瞬间打动了观者的心。

  所有的舞台呈现都是为了契合“女书”这个主题,比如担任独奏的竖琴。在音乐史上,这一直是一件仅仅用音色来对演奏进行装饰的乐器,在一流作曲家里,很少有人为它创作过协奏曲。但《女书》的交响乐部分却是特别为竖琴创作的。谭盾甚至认为,竖琴的出现,是整个交响乐部分成功与否的关键。理由很简单:无论音质还是外形,竖琴都是一种充满女性特质的乐器,非常适合来讲述女书的故事。担任竖琴独奏的美国音乐家伊利莎白·海伦说,在创作过程中她只向谭盾提出了一个要求:在曲调上赋予竖琴不一样的音色,体现出竖琴在叙事上的张力和表现力。从昨晚的演出来看,谭盾做到了。

  这一整场演出最大的惊喜出现在演奏结束之后:观众席上,出现了两位由谭盾特意从湖南请来的女书传人。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她们现场吟唱了女书。

  作为一部交响乐作品,《女书》获得的评价可能见仁见智;但这一刻,其在历史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价值,已经超越了音乐。(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