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批评家陈晓明:莫言与门罗两人作品存在共性

2013年10月24日 14:10 来源:东南快报 参与互动(0)

  《无边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不死的纯文学》……30年的学术研究中,陈晓明出版了30多部文学评论专著,每一部作品的出场,都能给中国文学批评界带来别样的思潮,作为“南方批评书系”之一的《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曾摘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

  作为福建走出去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将于本月26日、27日回家乡举行两场大型公益文学讲座。来榕之前,陈教授于昨日接受了笔者的专访。陈晓明认为,莫言和门罗,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虽然存在强烈的反差,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莫言贡献世界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陈晓明就撰文写道:“中国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贾平凹和莫言。”

  近年来,外界对中国文学的怀疑和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国际汉学界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曾严厉炮轰过中国当代文学,一时间媒体以及一些酷评家欢呼雀跃,终于找到批评贬抑中国文学的权威声音。

  “实际上,顾彬的批评建立在他并没有认真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前提上,主要是根据一些海外人士的观点来做判断。”有感于此,陈晓明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重估当代文学的价值需要中国学者的立场。

  作为我国文学批评暨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旗帜性人物,陈晓明的研究就一直走在前沿,并具有前瞻性。曾主编《莫言研究(2004-2012)》的他,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撰文写道:“中国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贾平凹和莫言。”

  “莫言的小说叙事吸取西方现代小说的多种表现方式,同时回到中国的传统艺术资源中去获得养料,他能进入历史,而又不为历史所囿,能从外面看到历史的种种戏剧性和倔强的变异力量。”在陈晓明看来,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不只是写出现代性中国历史的剧烈变异,莫言更用艺术的手法,揭示出历史的创痛,建构起一个小说艺术的强大而丰富的世界。

  陈晓明认为,莫言的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西方小说的那种艺术元素,最大可能与中国传统资源结合在一起,能迸发小说叙述艺术的强大的能量,这对世界文学都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2012年10月11日,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值得祝贺的日子。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文学、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文学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漫议》一文中,陈晓明高度评价莫言的获奖。

  他认为,莫言此番获奖,既是他个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天分使然,也是中国文学的整体实力作为基础和后盾,是这批同一代的杰出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门罗写作纯粹

  陈晓明认为,门罗是当今英语世界公认的短篇第一圣手,她的写作那么纯粹,离文学那么近。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把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陈晓明说,数年前读到门罗小说的中译本,就感受到她的小说精湛的笔法,并一直在思考中国当代小说离这种笔法的距离。

  “门罗的小说在心理的细微处游走龙丝,她写北美的女性处于困境中却不停息寻找自己的生活愿望,那么多的失败堆积起弱者的自救童话。门罗有西方的基督教和哲学作为背景,她的那些细小的精湛笔法,一直在向形而上的层面迫近。”

  在6月份,陈晓明就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举办的作家研讨会上,激赏门罗的小说。他认为,门罗是当今英语世界公认的短篇第一圣手,她的写作那么纯粹,离文学那么近。

  在接受采访时,陈晓明说,门罗获奖是一种反潮流的,是对文学态度的一种致敬。在他看来,门罗的小说艺术之所以是反潮流的,在于她的小说艺术很单纯和纯粹,而现代小说还是夹杂了比较多的观念性,以及比较前卫激烈的艺术表现方法。

  与莫言的作品依托中国20世纪的历史,强大、饱满、大刀阔斧,甚至像山一样压过来,充满内在的分裂的力量不同,门罗的作品则细致、微妙、内敛、针脚错落有致。陈晓明说,虽然莫言和门罗,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存在强烈的反差,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各自把自己的艺术特性发挥到极点,对人性的揭示都是那么彻底,对生活的发掘都有一种独到深刻性。

  评价文学尺度

  30年的文学批评中,陈晓明反复强调文学性以及文学品质,认为文学要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性的光是微弱的,是有限的,它不能普照这个时代,它不是召唤前进的火炬,毋宁说它是我们哀悼文学时心中的明灯,它不是长明灯,是将死之灯,也可能是不死之灯。”在最近出版的《守望剩余的文学性》中,陈晓明如是写道。

  30年的文学批评中,陈晓明反反复复强调文学性以及文学品质,认为文学要回到文学本身。在他看来,现在人们都遗忘文学,做文学批评的人,算是文学专业人士,对文学的批评经常不切实际,不是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问题,也不是回到文学作品本身,尤其是不面对中国文学现在既有的艺术水准来看问题,而是提出一些汉语文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大堆伪问题。

  陈晓明认为,“文学的思想性,关怀现实,要有伟大的人道情怀,要成为伟大的作品”,这些问题看上去都很重要,都冠冕堂皇,但如果不与具体作品结合起来,不在具体语境里来讨论问题,那将是一大堆唬人的伪问题。

  “好的作品,是在艺术性上达成一种独特的韵致。当然,说到好的文学作品、纯文学作品,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要尊重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其自身的规定性意义上,可以达到高度,都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都有自己在艺术上的一席之地。”

  在陈晓明看来,关注文学,或者说评价文学作品,始终要有文学的尺度,文学作品总有一种相对的文学性,它让我们能把握住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林宗龙)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