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城欧美同学会有支“海归”合唱团

2013年11月16日 17: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京城欧美同学会有支“海归”合唱团

  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古色古香的欧美同学会大院深处,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注的排练歌曲。一本乐谱、一支笔、一个水杯、一副老花镜,这“四大件”成为多数人的标准“装备”。院子的保安告诉中新社记者,合唱团每周六都会聚在这里,风雨无阻。

  “学长,这个音符您看得清吗?”“学长,您的外套掉在地上了。”合唱团成员之间独特的称呼方式令记者十分好奇,经询问才得知,这其实源自他们不同寻常的身份。

  这支合唱团的团长史慰英告诉记者,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员,有过留洋经历,因此,所有人都用“学长”来称呼彼此,无关年龄与性别。她介绍说,合唱团的全名是欧美同学会合唱团,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19年历史,她本人就是首批成员。

  和她同时参团的“元老”还有20多人仍在坚持排练,白世荫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说自己是‘80后’。”他笑着介绍说,他和坐在他身边的几位老人都已经年过八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海归”。“我们在合唱团已经快20年了,每周过来见见这些老朋友,挺好的。岁数大了,就是图个乐儿。”

  白世荫说,当年自己参加合唱团时60多岁,随着年龄增长,现在嗓子、记忆力都不如以前了,但是热情不减。今年72岁的丁培璠也说,老人们记性不好,实在难为了合唱团的老师。“刚学的新歌,下周再来就忘光了。”

  尽管如此,这些老海归对合唱团的追随始终未间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史慰英说,大家都有留学经历,有共同语言,虽然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比如航空航天、石油勘测、机械工程等等,但都热爱文艺,所以能够通过合唱团结交很多好朋友。

  “这么多年来,合唱团能坚持下来不容易。”史慰英回忆起多年的排练经历,感慨万千。“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六七十人,后来慢慢发展,顶峰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她自豪地说,合唱团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演出,“我们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港澳回归晚会,也去敬老院慰问联谊等。”史慰英坦言,虽然演出的时候光彩照人,但合唱团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我们有过三四年的‘流浪’生涯。”她笑着说,2000年前后,之前的排练场地需要重建和装修,合唱团只能另寻去处。从中石油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到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从地质大学再到中央音乐学院,先后换了四五个地方。几年前,合唱团终于回归到欧美同学会大院。“我们感觉回到了家。”她说,留学人员对这个地方很有归属感。

  今年正值欧美同学会建会百年,合唱团为一系列庆祝活动做出了很多努力。为了补充新鲜血液,还招募了一些年轻人加入。“合唱团不会散,”史慰英笑着说,“我们还要迎接同学会的下一个百年呢。”(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