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故国人民有所思》:活在历史细节中

2013年11月28日 16:2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徐庆全

  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终于出版了。用“终于”这个词,是因为从我知道他要写这本书开始,已经10年了。

  从2000年至今,陈徒手就成了位于北京城南蒲黄榆的北京市档案馆的常客。从他居住的三里河到城南的蒲黄榆,距离不近,但每周他都至少来这里两次。一般早上九点到馆,开始手抄档案,中午扒几口盒饭,在休息区的沙发上眯一小会,下午抄到四点半,闭馆回家,一天能抄八九千字。他坚持不懈地抄了十几年档案,其中1949年以来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中的行状与命运,是他关注的重点。十几年下来,他所抄录的档案有好几百万字。

  在这个过程中,我早上步行上班的途中,总会遇到他在晨练。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人,却有些喋喋不休,站在马路边上跟我说上一番他在档案中看到的一些“新鲜事”。

  “哎,有些事很有意思”,在这个惯常的用语后,他会告诉我,1954年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时,俞平伯并不服气:“他们原来要搞我,搞吧。我不再写文章总行”,“他们说我唯心,我看曹雪芹就是唯心,曹雪芹不比我俞平伯更反封建”。说到当年的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他说,马寅初为何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很可能跟一封匿名信有关。1954年11月,马寅初收到一封匿名信,校党委分析说,这可能是恐吓马寅初,让他辞职。说到当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他说,当年陈垣常常和别人说到一句话:毛主席还让我带徒弟呢。可是,很多人都觉得这像是“段子”,因为官方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诸如此类的历史细节,是从宏大历史叙事中读不到的,我常常被引人入胜地忽然想起该上班了;而陈徒手呢,那张不苟言笑的脸也会露出有限度的笑容。

  然后,陈徒手就说,他要写文章来叙述这些历史细节;然后,我就等。一直等到2010年,才陆续读到他写俞平伯的“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写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写周培源的“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等等;再然后,等来了这本《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又读到了王瑶、傅鹰、贺麟、汤用彤、冯友兰、冯定和蔡旭等著名知识分子遭遇历史或者被历史裹挟的细节。

  活在历史细节中的陈徒手,特别善于捕捉历史细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贴着材料写”。材料来自于没有感情色彩的档案,他的行文风格也尽量与档案的文字风格保持协调,不但没有任何花哨,反而力求一种拙朴。这种叙事风格一点也不妨碍阅读,反而会让你读着很舒服。他描述马寅初和陈垣两位当校长的人,没掌握任何实权,苦哈哈地供着牌位,心里很难受,他们都七八十岁,都到生命的晚年了,很不开心,但是也默然接受这种事实。读者读到这里,当然也不开心;他描述冯友兰,折腾一辈子,起起伏伏,想迎合上面,想做点事,但总是在错误的地方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所以一辈子没有摆脱郁闷——读者当然也跟着郁闷。他写到,这些大知识分子在运动当中对那些中共从延安带来的政治术语——什么“脱裤子”,什么“割尾巴”——的隔膜,常常让读者都不好意思。我就常常想,这些语意上充满着隐私,再稍稍地引申一下就有暧昧意味的词汇,堂而皇之地写在中央文件中总有些滑稽色彩。

  远离宏大叙事,“贴着材料写”,可以说是“陈徒手体”。从十多年前那本《人有病,天知否》,到这本《故国人民有所思》,都是一样的历史细节,一样的文体。 ★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