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王家鸿:民族文化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2013年12月17日 10:34 来源:贵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生于60年代的布依族诗人王家鸿是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90年)、安顺市首届政府文艺奖的获得者。此次的新书推荐中,他推出了自己的诗选集《第五个季节》。

  记者:这部诗选集中的作品风格题材差异很大,为什么?

  王家鸿:这部诗集从风格题材上应该划分为两个阶段,85--95年期间的作品有朦胧诗的痕迹,题材上、思路上比较狭窄,风格相对单一。中断创作十余年,2010年前后恢复写作。后期作品内涵更深,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更加多样和成熟。

  记者:仔细看你的诗歌不难发现和安顺山水文化的关联,安顺这片土地是你创作灵感的来源吗?

  王家鸿:我创作诗歌不拘形式和风格,但坚持创新性和民族性结合,更体现个性。安顺的文化积淀深厚,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屯堡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安顺文化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我的诗歌里面都有表现。

  记者:就个人而言,对你创作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

  王家鸿:最主要是布依族的文化。那片土地不只是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文学创作的滋养、激情和成长,也使我靠近了灵魂的本质。我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诗歌《扁担山》,就融入了布依族文化的元素。

  记者:民族文化中触动你心灵最深的是什么?

  王家鸿:民族文化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元素很多,包括传说、故事、风俗、节庆。当我写散文诗《童年印象》时,脑海里面浮现出的就是我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大年初一时一大早寨子里面铜鼓就响了,孩子们起来吃粑粑、打陀螺,这些童年的美好记忆一直都是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东西。

  本报记者 吴琳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