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板桥东晋墓出土千年“仙丹”(图)

2014年01月27日 15:59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南京板桥东晋墓出土千年“仙丹”(图)

  去年年底,板桥一处工地在施工期间发现了一个大型古代墓葬群,出土墓葬共计20余座,年代上迄六朝,下至明清,跨度达1000多年。在一座东晋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六面铜印,上面刻着墓主的名字——“綦毋龢”,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名朝廷官员。此外,墓中还发现了一盒以朱砂炼制的红色丹丸,这也是继象山王氏家族墓之后南京地区再次出土“不老仙丹”。

  铜印上刻“綦毋龢”——

  墓主或为魏晋朝廷官员

  去年10月,考古人员对板桥市场群G地块展开前期勘探,经过两个多月的“地下搜索”,共发现古墓葬22座,其中有13座六朝砖室墓,另有数座宋、明、清三朝的土坑墓。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墓早年均遭盗掘,仅有一座东晋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内还出土了刻纹墓砖、铜印、丹丸等一批随葬品。

  这座东晋墓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甬道及墓室等构成,总长度7.3米。在墓室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侧面刻有纹饰的墓砖,纹饰图案主要有菱形纹、四出钱纹和兽面纹,个别墓砖上还刻有一个“日”字。墓葬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0余件,包括青瓷器、陶器、滑石猪、金指环、银钗、铜印、丹丸等。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綦毋龢”三字,应为印主之名。专家查阅史料后发现,只有《晋书》中曾提及过此人。

  《晋书·列传第十七》记载,晋武帝即位之初“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他在一道诏书中提及“近者孔晁、綦毋龢皆案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据此推测,“綦毋龢”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名官员,当年曾因言行“轻慢”而获罪,后被晋武帝赦免。至于綦毋龢的生平及官职大小,则因史料无载而难以查证。

  瓷盘内盛红色丹丸——

  “不老仙丹”其实是毒药

  考古人员在墓室内发现了一个三足瓷盘,上面摆放着十余枚红色丹丸,这便是六朝时期在士大夫阶层风靡一时的“不老仙丹”。

  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象山东晋王彬长女王丹虎墓内出土了200余粒丹药,这些丹丸均呈朱红色,直径0.4—0.6厘米,放置在棺内一个漆盒中。经化验,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即朱砂一类的丸剂。此次东晋“綦毋龢”墓内出土的丹丸,无论是颜色、形状、大小还是成分,都与王丹虎墓出土丹丸别无二致。

  专家表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盛行,士大夫阶层沉迷于长生不老、修道成仙,服食丹药也因此蔚然成风,就连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不例外。东晋著名的炼丹术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这也使得朱砂成了炼制仙丹的“头等药材”。

  由于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毒性很大,葛洪所鼓吹的成仙妙药其实都是“有毒的仙丹”,魏晋时期,很多人都因服食丹药而中毒丧命。尽管没有长生不老的神奇功效,但这些“仙丹”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药类文物,这一发现从侧面佐证了墓主“綦毋龢”当年也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士大夫阶层。

  两座南朝墓被后世改建再利用——

  奇!

  板桥古墓群

  惊现“墓中墓”

  南京“地上地下都是宝”,挖出几座古墓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墓中有墓”的奇特结构却并不多见。在板桥工地发现的古墓群中,有两座六朝墓葬分别被宋、清两朝的后人改造利用,出现了“墓中墓”的奇特现象。

  在一个山坡的西南侧,整体排列着一处由6座南朝砖室墓组成的家族墓地。6座古墓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长度也基本相同,都在4米左右。这组家族墓内都设有祭台和壁龛,祭台上大都摆放着陶制果盒、陶盘或陶魁等,个别祭台旁还放有陶俑。有趣的是,这组家族墓葬里的两座南朝墓分别在宋、清两代被后人改造,出现了“两朝人共用一墓”的“墓中墓”现象。

  据考古人员介绍,其中一座南朝墓在清代早期进行了“改建”,新墓室的底部触及到原来墓室的祭台,形成了“墓中套墓”的奇特结构。当时的改造者还拆下了一部分封门砖,在墓室前搭建了一堵矮墙,而老墓室的其余部位则没有受到破坏。另一座被宋代人改造的墓葬则进行了一番“大手术”,原来的砖石结构被“拆”成了一座土坑墓。

  古人为何会沿用前人之墓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专家表示,早期墓葬被晚期墓葬打破或利用的现象,在考古工作中时有发现,一些晚期墓葬甚至不加改动,直接将早期墓葬拿来使用。之所以会出现“墓中墓”,可信度比较高的解释是“风水说”。专家表示,古人选择葬地时大都迷信风水,要先请“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宝地,然后才能修墓下葬。“这种‘墓中有墓’的现象,很可能是后人选中的葬地恰好与前人墓葬重合。尽管在建墓过程中挖到了前人之墓,但后世人由于迷信风水,往往不再另行选址,而是对原有墓葬略加改造后继续使用。”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朱凯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