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是法律

2014年01月30日 0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互联网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交流和表达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发展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对互联网建设的投入,为民众提供了发表言论、表达意见的新渠道。

  在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网络表达和言论自由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详细列举了不得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9类信息,具体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信息;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信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信息;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等。

  针对网上诽谤等有害言论泛滥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如何把刑法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罪适用于网络言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故意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构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罪;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属情节严重,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可以提起公诉。

  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规范了网络秩序,促进了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根据2013年12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互联网成为网民首要信息来源和表达工具,网络新闻用户4.9亿,网民使用率79.6%;即时通信用户5.3亿,网民使用率86.2%;博客/个人空间用户4.3亿,网民使用率70.7%;微博用户2.7亿,网民使用率45.5%;社交网站用户2.77亿,网民使用率45%。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参政议政、沟通交流、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只有建立在秩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开放、自由,也只有在有序的基础上,公众才能充分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国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赌博、色情、暴力、诈骗、造谣、黑客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威胁公众合法权益,各国政府都有责任打击各类网络犯罪。李云龙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