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普查文物像给文物上"身份证"

2014年02月18日 10: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山西省博物院普查人员正在测量文物,以便于给文物上“身份证”。 国家文物局供图

  核心阅读

  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况。

  据介绍,去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可移动文物包括国有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日益多元,但是由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限制,存在着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等问题。2013年4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完成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项信息的登录

  宋新潮介绍,本次文物普查的对象界定在国有单位,包括了“党政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全国共有150万余个。普查的范围确定以1949年为分界线,1949年(含)以前包括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1949年之后包括国有博物馆收藏的重要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纳入到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境的已故著名书画家名录的代表作等。

  以申报一件可移动文物为例,申报单位首先把被认为是文物的物品报到县级普查办,经过审核之后,再依次报到地市级普查办、省级普查办和国家普查办,一个文物至少经过5—6次专家鉴定,个别存有疑问的文物可能进行现场鉴定,但是大量审核是在网上进行的。

  宋新潮打比方说,普查登录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项信息的记录,相当于给文物上了“身份证”。

  据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普查最新情况,目前对150万余个国有单位是否存在文物基本完成了调查摸底,这是不改变保管现状和所属权的现状调查。

  行业外覆盖面广,行业内数量大、基础弱

  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不可移动文物相比,可移动文物普查面对的任务和挑战更为艰巨。

  宋新潮指出,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四方面的难点:一是行业外覆盖面广,涉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19个行业和系统;二是行业内数量大、基础弱;三是普查标准需继续完善,这个标准包括普查范围;四是普查经费不足。

  “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故宫整体文物彻底普查用了7年的时间,涉及187万件文物,我们对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工程将更为复杂。”宋新潮指出。

  “可移动文物普查需要普查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宋新潮说,为了解决基层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目前采取了三种办法:

  ——让省级普查办承担更多的工作,应对地市级普查办人员少、专业力量薄弱的情况;

  ——对地市级普查办人员进行文物普查培训,现在已经培训了1.5万名骨干人员,除此之外还专门培训了1.6万名普查员,比如一些单位需要鉴定文物,普查员经过普查之后给予基本认可,这些人大多数是博物馆或者是本系统的工作人员;

  ——组织一支专家“别动队”,支持地市级和基层单位的工作,各省、市都成立专门的专家队伍,分片包干,指导县区,解决地方上专业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

  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做着“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这一基本工作,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呢?

  “现在我国博物馆展出面积很有限,大量文物堆在库房,可以通过普查建立服务平台将文物在网上展示。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把文物变成一种公共的文化性产品。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元素走出去。这些做法有益于‘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宋新潮说。

  宋新潮说,通过可移动文物普查,对登录的可移动文物,国家将在文物保护、保管上给予支持;在文物流通上,可依法变卖。

  “我们希望通过在法律规定内的流转让文物发挥其应有作用,让文物流动起来。比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普查作为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的重要基础。”宋新潮说。

  宋新潮表示,普查旨在系统掌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基本状况,建立国家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体系。

  今年将进入全面调查和登录

  据介绍,2014年,普查将进入全面的调查和登录阶段。今年下半年将着手服务平台的建设,并逐步向社会展示普查成果。可移动文物信息服务系统也将向社会开放,人们可进行文物数据及图片的查询、检索等。

  据了解,英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时间;意大利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从二战前就已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仅完成已知文物的8%—15%;法国将文物普查作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于1962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

  “本次普查是阶段性工作。”宋新潮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时间是5年,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可能完成全部工作,下一次文物普查,还将涉及未列入馆藏账目的近现代文物和民间文物。本报记者 王珏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