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莎莱延安邂逅冼星海与音乐结缘 被称“战地百灵”

2014年02月19日 10:26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生命不息,歌唱不止,这是莎莱的人生写照。从《黄河怨》的女高音独唱,到为《纺棉花》谱曲,从专业音乐创作到走上领导岗位,她从未中断与音乐的情缘。2月18日,倾一生从事音乐创作的莎莱,终于在雪中停止了歌唱。

  从北京到延安,从延安到武汉,从花季少女到满头银发,莎莱带着她一串串悠扬嘹亮的音符,走过激情而传奇的人生。

  记者 周璐

  在延安

  邂逅冼星海

  与音乐结缘

  1923年,莎莱出生在安徽蚌埠一个革命家庭。上小学时,她随家人迁至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莎莱在两个姐姐的带领下,离开北京,去往革命圣地——延安。

  对莎莱而言,“在延安的那些岁月,有最艰苦的环境,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中央党校召开时,她是学校里第21班的学员。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冼星海,让莎莱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结缘,也一辈子与音乐相伴。

  “当时,我和妹妹正在唱《囚徒歌》,”莎莱回忆,“走进来一位肤色有点黑、目光坚毅的长者,他鼓励我们继续唱下去,还拉起提琴为我们伴奏。”

  这位长者就是冼星海。他问莎莱:“你喜欢唱歌吗?”莎莱点点头。“那希望你能到鲁艺学习,歌声一样可以打鬼子。”这样,莎莱进入“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学生。

  她在延安创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导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鸭绿江》,这首歌很快就在“东北抗联”中传唱。

  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时,她担任了《黄河怨》的女声独唱,广受好评,由此获得“战地百灵”的美誉。

  在延河边,莎莱谱写了《纺棉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从《纺棉花》开始,莎莱走上了专业谱曲之路。

  在武汉

  注重培养

  文艺新兴力量

  1949年,莎莱跟随南下大军,来到武汉。

  扎根武汉后,莎莱历任中南人民艺术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长期担任武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武汉音乐家协会主席。

  在武汉的几十年里,她关注并推动武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文革”期间,她也没有放弃培养文艺新兴力量。“文革”结束后,在她的影响下,周翼南、杨书案及池莉、刘醒龙、冷军等文艺新星,成为武汉文艺界的主力军。

  上世纪80年代,莎莱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将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诗乐的形式搬上舞台。她不顾年迈体弱,多次深入宜昌秭归山村采风,跋山涉水追寻屈原的足迹,到楚国的故土去搜集民间音乐。《九歌》的艺术性、震撼力、时代感,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她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莎莱策划举办了我省“琴台音乐会”。

  离休后

  不计报酬

  “为群众写歌”

  1993年离休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莎莱人生的新起点。

  “为群众写歌是我的快乐”,许多大型企业、乡镇、学校慕名请她写歌谱曲,莎莱老人有求必应,从不计报酬。

  1998年的簰洲湾,2003年的“非典”一线,她都身体力行。莎莱为癌症康复会生命之歌艺术团谱曲的《抗癌战斗曲》,传唱了10年。她走进学校和孩子们谈心,为他们创作校歌……

  她还创作了《献上心中的歌》、《抗议北约炸我驻南使馆》、《学习孔繁森》、《武汉江滩圆舞曲》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每一首都激荡着时代的精神。

  2005年,莎莱获中国文联“金钟奖”;2008年,她获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