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锋馆长一年就忙十天 面对质疑坚持“无所谓”

2014年03月09日 10:3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昨天下午,已经66岁的民办雷锋资料展览馆馆长何朝海孤独地坐在丰台区东营房南小街的雷锋纪念馆院内看雷锋报。他说,每年只有在雷锋纪念日这几天,他才会被人想起。尽管如此,他却努力建纪念馆新址,对于质疑声也坚持“无所谓”的态度。

  现状:纪念馆荒草丛生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悔不悔,看看烈士精神伟;怨不怨,学学英模多奉献。”这两行字写在丰台区东营房南小街的一处院落红色的铁皮门上。铁门上已经生锈,门前满是枯枝杂草。这里就是何朝海自己筹办的雷锋资料展览馆。馆长何朝海见到记者迎了出来。“你们来了,快进来。”记者进到院中,看见院中满是荒草和杂物,两层小楼的展室内也都黑着灯,院内空无一人,一片荒芜的景象。在院子中间放了几个小板凳和椅子,上面放着一些资料和一张雷锋报。“我正自己研究报纸呢,这些板凳都是预备着给来参观的人坐的,平时要是没人就这么空着。”

  说罢,何朝海十分兴奋地将展室的门打开,迎着记者进去参观。“屋里没暖气,比较冷。”他介绍,根据陈设内容的不同,展室主题被分为中国雷锋资料馆、中国革命烈士事迹教育馆、中国元帅将军纪念馆、吴运铎纪念馆4个部分。“分在上下两层展出,都是我自己整理出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印刷的雷锋报交给记者。“平时没有什么人来,所以看起来比较荒凉。”

  由于没有收入,何朝海说每份雷锋报他都特别珍惜。“我的生活来源全靠志愿者资助,他们会在门缝里给我塞钱,也会帮我充手机费。我把攒下的钱都投到馆里和报纸上了。”

  讲述:一年只有10天忙

  谈起今年的雷锋纪念日,何朝海明显有些落寞,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相比往年,今年来参观的人“特别的”少。“往年在3月5日这天,我们馆能接待上千名来参观的人,其中有军人、学生、公司员工,最多的一年接待了4000多人。可是今年,只有不到100人来馆里参观,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军人。我自己也很吃惊。”何朝海说为了能够接待来参观的人他特意在周一打扫了卫生并且多印刷了《雷锋报》。“报纸都没有发完,没想到来了这么少的人。”

  何朝海说,每年他真正忙碌的时间只有十来天,除了这十天他的生活都是平静而寂寞的。“我们馆的旺季和淡季划分十分明显。在雷锋纪念日的前一周,就开始有各种人找我,安排参观讲解,还有些企业或者学校安排我做讲座。只要雷锋纪念日一过去,又没有人搭理我了。”他一边说一边自嘲地笑了。“其实我每年已经习惯这样的情况,也觉得很坦然了。”

  就连纪念馆的街坊都以为何朝海已经“不干了”。“一年到头都看不见有人来,只有每年的这两天有些人来转转。待不了多久就走了,大门老是紧锁的。”一位邻居说。

  坚持:一辈子坚持信仰

  说起怎么开始信仰雷锋精神,何朝海的语气又变的轻松起来。“我出生在安徽农村,在1960年开始逃荒,本来以为会被饿死在路上,谁知我被福建沙县的一所小学收留,让我上学还给我吃喝。”就因为这个事情,何朝海说他那时候做好事是为了报恩,后来知道雷锋精神了觉得自己特别能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慢慢的这就成了我的信仰。”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何朝海四处奔走为了重建雷锋资料展览馆。“我在广东、河北等地找到了投资商,要在这里盖一栋‘螺丝钉’形状的楼,作为新馆。”他说这件事情已经筹备得“差不多”,今年应该会完工。“我不怕没有人来,盖好了自然会有人来参观的。我也不收费。”

  何朝海说自己没有亲人,但是却不觉得寂寞。“我寂寞的时候就在烈士展区看一会儿,或者去和天安门广场上的主席像聊一会儿天,心情一下就好了。”对于质疑他“作秀”的声音,何朝海也很淡定。“我已经66岁了,别人说什么我都无所谓。对于质疑我权当没听见,就坚持做我觉得正确的事情。”

  记者 张静雅 文并摄

  线索:辰先生

【编辑:金鹏飞】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