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马邑:曾在明代移民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03月13日 17:00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是对明初山西移民点形象的概括。据考证,明洪武、永乐时期大规模外迁边塞居民,马邑及周边地区既是迁出的重点区域,又是戍边置屯垦荒的重要迁入地。《明太祖实录》等史籍清晰地记载了朔州移民,而马邑圪针沟这个移民集散地却被历史所湮没。

  马邑—明初移民集散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朔州、大同位于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雍正十三年《朔州志·道路》载:“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至于□□,洵四达之衢,中外之交也”,马邑是南北咽喉,东西要路,边塞移民由此南迁交通便利。从朔州历史沿革来看,明马邑县故城位于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内,县境“西至朔州烟墩村界一十五里。”

  据山东省《定陶县秦谱》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秦氏由山东出发聚集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又迁居忻州紫郡定居,后几经迁徙。”与他们同时迁徙的还有定居忻州紫郡的董姓。此记载印证了马邑是明初移民集散地,移民到此集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

  明初,残元势力为避明军讨伐,逃往蒙古地区,因物资缺乏经常南下攻掠,严重影响边民的生活,山西是受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明廷为了悉空草原以防蒙古人南下,实行“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元士卒及家属于凤阳地区泗州;九月,“上(朱元璋)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 (今安徽凤阳),凡八千二百二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

  戍边置屯垦荒迁入的军事移民

  明廷在切断蒙古军队补给的同时,也给自己军队的给养带来了困难。为此,明廷采取亦战亦和的政策,在边塞移民大批前往内地置屯垦荒的同时,不断撤州县而广置卫所、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以军屯为目的的军事移民,然而大同一带素称“苦寒之地”,且塞外、大同周边民众大量被强行内迁,因此必须迁来大批人口方可施行。

  洪武三年八月,朱元璋命中书省臣曰:“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极边沙漠,宜各设千百户所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此次设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四卫,明制一卫5600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明朝掀起了一个北部边防建设高潮,兵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等人在山西各地大举征兵,前往大同一带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等地屯田,充实大同、朔州、东胜等地的卫所。据《明史·地理志》载这次征兵涉及到山西平陆、夏县、芮城、临汾、襄陵、洪洞等70个州县,可谓遍及全省。此次设置了16个卫,征集近十万兵丁,这是山西行都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郭志康所著《简明中国姓氏考》载:“朔县(今朔州市)的马邑,为中国移民点之一”,马邑在明代移民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巾荣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