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授:“80后写作”和中国文学传统关系不大

2014年03月18日 11:33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80后写作”是城市人写城市的第一批城市文学□ 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80后作家”是否走上了三条道路

  尽管“80后”一代已经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其“青春的面孔”逐渐被“90后”取替,不过,从文化意义上来说,“80后”依然是当代中国文化新生力量的代表。 “80后写作”及其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正是这股文化新生力量中最突出的一部分。

  许多人说“80后”晚熟,那么,“80后写作”似乎更加晚熟。这种晚熟体现在“80后写作”依然呈现出一种自我的、任性的状态。并且,“80后”作家群的偶像化也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显得有些 “轻浮”,欠缺成熟的沉淀。

  生理上的 “80后”已经成熟了,但文化上的“80后”还在“莽撞”的路上。究竟“80后写作”能否接续中国的文学传统,抑或是开启另一个新的传统? “80后写作”会不会真正成熟?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平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自己有信心和耐心去期待,因为“80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属于城市文明的第一代人。他们面对的问题是新的,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文学,也将是全新的文学。

  “80后写作”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不大,它是一种城市文学,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写城市的第一批城市文学……和文学传统相比,直接而真实的城市生活体验,对于“80后写作”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提到“80后写作”,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文学传统。 “80后”作家群体自登上文坛之日起,便一直被寄予继承文学传统的期许。人们批评“80后写作”背离文学传统,但又不厌其烦地寻找着两者之间的本质关联。在过去的10年中,“80后写作”与文学传统之间既不是平行线,也不是交叉线,它们的勾连与隔膜一样显而易见。“80后写作”是不是一定要在文学传统的范畴内才能找到走向成熟的契机呢?

  目前,在“80后”作家中,有像甫跃辉这样和文学传统密切关联的作家,但更多的“80后”作家,游离在文学传统之外。黄平坦言:“我觉得,‘80后写作’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不大。 ‘80后写作’是一种城市文学,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写城市的第一批城市文学。 ”

  中国文学传统侧重乡土、江湖、演义或士大夫的伦理与冥想,不善于处理陌生的城市。而“80后”这批作家大量阅读的,大多是西方文学传统中关乎城市、关乎人与现代文明关系的这一脉。因此,黄平认为,和文学传统相比,直接而真实的城市生活体验,对于“80后写作”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就拿甫跃辉与郭敬明来做例子,两人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无力对抗巨兽般的城市。甫跃辉把城市视为‘巨象’,而郭敬明将城市视为‘一只遮天蔽日的黑色章鱼’。郭敬明的人物在纸醉金迷中被这只黑色章鱼窒息而死,而甫跃辉不无天真地想回到故乡,借助‘鱼王’的故事对抗人性的变异。殊不知,这样的家乡并不是城市之外的另一处空间,而不过是城市之前的另一种神话。 ”黄平说。

  “80后写作”是一种 “小文学”……“80后”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今天城市生活的问题……中国的城市文学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城市文学……讲述自我与世界剧烈交锋的故事,在现在的城市文学中已经绝迹

  “80后”是城市化的一代,“80后写作”的核心也是在书写城市。但是,“80后”作家笔下的城市似乎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城市,正如电影 《小时代》所展现的上海,带着某种变形的不真实感。有人认为,这种不真实感意味着“80后”作家逃避现实,他们没有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写作;但也有人提出,“80后写作”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的变相表现,它的不真实感恰恰体现了当下城市文化的特质。

  黄平提出,“80后写作”实际上显示了城市生活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困境。 “我们能感知的只有自我,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真切的关系。人的感情被感觉所取代,无数印象的叠加,既缭乱又麻木地映射着眼前的城市。我们似乎还没有学会在新的世界中怎么彼此相处,更不必说彼此相爱。每个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囚禁在自身的边界。 ‘80后写作’是一种‘小文学’,在美学上受到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在生活实践上则建基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

  中国的文学传统来自于乡土,中国作家对城市是陌生的。因此,黄平坦言,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城市文学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城市文学。历史经验上,中国是千年以来的农业大国;全球体系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文化意义上的城市经验仍处于建立的过程中。黄平说:“《小时代》所代表的‘小文学’之所以很糟糕,原因正在于支撑城市文学的,只能源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世界上只剩下自己,那么就无所谓意义了。 ”

  在黄平看来,中国的城市文学曾有一个很有意味的起点,那就是路遥的《人生》。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向往城市,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路遥写出了高加林对于自我的重构,那种将自我捣碎重铸的意志与暴力,让人惊心动魄。高加林的重要之处在于,这个人物形象为新人的出现赋予了历史形式。尽管高加林最终失败了,然而,他不是当下城市文学中那种顾影自怜的自我。我相信高加林还会再次进城的,他的一切努力,是要重新定义‘人生’。 ”

  黄平感叹,像《人生》这样讲述自我与世界剧烈交锋的故事,在现在的城市文学中已经绝迹,“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价值,但一切似乎在从生活的现场后撤。我们沉湎于孩子气的校园青春,流连于消费主义包装的符号迷幻,幻想着语言、形式。文学失去了‘战斗力’,没有‘战斗力’,是不足以语人生的。 ”

  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韩寒提醒“80后”一代,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

  “80后写作”呈现出一种矛盾:一方面,写作者被群体化,写作风格及写作方式常常被“打包”归类为同一种文学现象;另一方面,写作者之间的差异又极其明显,在文学诉求、文学路向上,甚至壁垒分明。

  黄平说,“80后写作”太顾影自怜,缺乏与时代正面对垒的“战斗性”,于是,摆脱不掉“小文学”的格局。但是,韩寒却似乎是个例外,近年来,他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越来越棱角分明。对此,黄平表示,韩寒作品的“战斗性”,是一种反讽的文化“抵抗”。

  如果说郭敬明笔下的人物总是幻想着海上繁华梦,沉醉在一系列国际品牌与商业地标带来的物质迷幻之中;那么韩寒则拒绝了城市所规约的这一切。黄平说:“和郭敬明相比,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

  2011年,黄平曾经撰文阐释郭敬明与韩寒的不同。文章的标题是《“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他在文中指出:“在韩寒戏谑、尖刻的追问中,郭敬明营造的‘幻城’烟消云散。如果说,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写作,那么韩寒的写作则是对抗‘小时代’的‘大时代’写作。对于‘80后’一代,韩寒的写作提醒了一点,‘80后’依然生活在历史之中,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 ”

  韩寒对于社会价值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他在博客与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上与受众互动,他的文字透过这些平台广泛传播。在一个文学丧失轰动效应的时代,韩寒的文字却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强大影响力。究其原因,黄平认为,韩寒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来回应当下中国。

  他说:“韩寒的小说更像是关于同一个主角的一篇篇杂文的连缀,是一种特殊的‘杂文小说’。在韩寒的文学世界中,主人公到处游荡,不断地和世界的碎片相遇,没有生活实感,故事场景高度寓言化,比如污染后变得巨大的动物(《他的国》),等等。但是,如果不从预设的标准来衡量韩寒,而是从韩寒自身的写作策略中来理解,那么,可以发现韩寒的小说其实提供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新的美学风格。在韩寒这里,所谓‘真实’的人物与故事是可疑的,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无法为‘故事’与‘人物’提供一种确定性。 ”

  人们从韩寒的作品中看到了“战斗力”,但它并不是以悲剧的形式而是以喜剧的形式呈现的。黄平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重大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几乎都带有戏仿、消解与颠覆性的喜剧效果,比如周星驰的电影、王小波的小说、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等,莫不如此。”黄平将上述现象视为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其影响巨大,但却长期缺乏必要的研究或命名。

  纯文学不应排斥社会批判,也不应排斥必要的宣传、包装与商业推广……“80后写作”将和“80后”这一代一起成熟…… “80后”注定是新一代,面对的问题是新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也将是新的,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文学,也将是全新的文学

  从10年前作为文学概念正式登场,到10年后仍然被视为最受关注的文学现象乃至文化现象,“80后写作”提供了太多的思考空间。走过10年,“80后写作”走到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辨析自己的时间点。

  一种是纯文学的道路,一种是文学的社会批判,一种是文学的商业化,这是“80后写作”已经呈现出的三种路向。黄平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作家没有必要画地自囚。 “纯文学不应排斥社会批判,也不应排斥必要的宣传、包装与商业推广,比如鲁迅先生在这三个方面就都做得很好。同样,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的作家,也要在纯文学传统中汲取经验,而不要简单地将文学写作变成立场性的宣言。而重视文学的商业化的作家,也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糟糕的作品只会流行一时,但却不能流传一世。从历史长河来看,真正销量大的还是那些具备悠久的文学生命力的经典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几百年后依然能够在世界各地的书店中出现。 ”

  谈到“80后写作”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成熟,同为“80后”一代人的黄平显得有所期待。他觉得“80后写作”将和“80后”这一代一起成熟。他说:“‘80后’什么都是晚的。本科研究生大扩招,学习时间延长;毕业后遇到就业问题,晚毕业、晚就业很普遍;剩男剩女大量出现,结果晚婚晚育也很常见;房价这么贵,难免要晚一点安家立业;现在看来,还要晚一点成熟,三十或许不‘立’,要更大些才会‘立’。 ”

  “但是,我对于‘80后’依然抱有希望。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属于城市文明的第一代人。他们注定是新一代,面对的问题是新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也将是新的,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文学,也将是全新的文学。农业文明中那些与现代社会相悖的习俗,那种熟人社会对于契约的轻视,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许都将在‘80后’这一代人中被渐渐终结。当然,同时消失的可能还有农业文明所蕴藏的许多令人怀念的温暖品质。 ”

  中国梦有一个宏大的愿景,而实现这一愿景的伟大历史使命,与“80后”一代的人生恰恰是重合的。黄平说:“天将降大任,无论是伟大的一代,还是这一代伟大的文学,我们都有信心和耐心去期待。 ” □本报记者/王 研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