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3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项为非主动发掘(图)

2014年04月10日 10:2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纪王崮外景。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双耳簋。

▲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出土的铜灯。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出土的青釉双系瓶。

  昨日,已经连续举办了24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从25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的项目按照年代由远及近排序是: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和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两处“丝路”遗址当选

  与往年的参选项目相比,除了常见的墓葬外,今年新添了门类——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发掘大型墓葬一下子就能起到轰动效益,而这种遗址类的发掘必须耐得住寂寞,考古人员要在田野工作很多年才能出成绩,所以更加珍贵。”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更难得的是,这两个项目都是与丝绸之路有关,这也将为‘丝路’申遗添彩。”一位参评的专家坦言,很多边疆地区的考古项目文物并不精美,但是贵在有特点。十大考古的评选已经不再只看出土文物,更看重的是项目的新意和历史价值。

  7成项目为非主动发掘

  这十大发现中,只有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为学术性主动发掘。其余七项均为配合建设的抢救性发掘。

  文物部门透露,每年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为学术性的主动发掘,其他均为被动的抢救性发掘。著名考古专家刘庆柱说,目前中国考古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配合建设搞的被动发掘。

  王巍说:“一些保存好的遗址,我们不主张进行大规模发掘,因为还是以保护为主。但更关键的是希望全民都有文物保护意识。比如此次获奖的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的发现,最初就是当地有人在河床上挖沙时发现的,后来上报给文物部门,及时抢救性发掘。如果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也许这个重大发现就会被掩埋甚至破坏。”

  名人墓扎堆儿参评

  严肃的考古和八卦的话题,在此次评选中完美融合。翻看25项参选项目名单,与秦始皇、隋炀帝、上官婉儿、刘济等历史名人有关的考古项目均赫然在列。不过,最终只有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上榜。

  究其原因,王巍认为,好项目很多,很难进行抉择,但是也要考虑地域、列别的平衡,所以最后只能优中选优,忍痛割爱。刘庆柱则解释:“名人墓葬的社会关注度较大,但评委在进行评选时要对历史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不会排斥名人墓葬,但也不会偏重名人墓葬。此次隋炀帝墓葬入选已经代表了这一类墓葬。”

  与近年来的评选结果相比,虽然墓葬类遗址依然强势,瓜分半数奖项,但其余半数均属“爆冷”项目。比如“霸占”奖项多年的远古时代发掘项目全部落马,而首次参评的城关、桥梁类遗址成为“黑马”。王巍坦言:“这说明考古不再单纯以出土文物论英雄。”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萌”态青铜器刷新周礼制

  出土的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有些礼器器形是首次出现,填补了已知周时礼制信息。

  通过现场工作人员展示的图片可以看出,92件青铜礼器大多铸工精湛,装饰绮丽,而且造型颇具“萌”态。其中,一件名为簠(音“斧”),挺着个大肚子,表面有夔龙纹,两端各有一耳,一侧还系了铃。这是考古发现的此类器中第一件西周早期器。还有一件名叫牺尊,长得像是一尊可爱的小鹿,有爪有翼。相对于商墓而言,此次出土文物中少酒器而食器突出,体现出一种重食轻酒的文化特色。

  专家点评:

  这是周人重要伙伴——姜戎集团首领的墓葬。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

  发现曾侯乙的“继承者”

  曾侯乙,算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然而他的族谱却是因此次发掘而大白天下的。此次共发现墓葬60余座,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曾国墓葬,并出土了大批带有曾字铜器的铭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现墓葬身份明确最多和最为集中的一次发现。

  同时,本次发掘土坑墓葬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另发现有少量战国晚期的楚墓。曾、楚墓葬的同时发现,对确立楚灭曾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年代学依据。

  专家点评:

  更难得的是这次新发现了曾侯乙的“继承者”——曾侯丙墓。这填补了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曾国之间的空白,对揭示曾国政治中心的变迁及重构曾国历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崮上建墓人马“同”葬

  “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特点是顶部平展开阔,周围四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缓。这两座春秋墓葬就处在“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纪王崮的最高处,堪称高山之巅。

  除了墓主人,此次发掘还找到一处车马坑。残存了独辕车四辆,每辆车由两匹马驾御,在2号车舆内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礼器。这种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为以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专家点评:

  一般墓葬选择背山面水,而此墓葬在高山上修建,这种独特的形式原来没有见过。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万枚简牍“重话”秦汉

  遗迹中有古井16口,收集文物众多,最为难得的是有11座井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简牍,总数约15000枚。

  经过辨认,简牍是各时期益阳县衙署档案及公私文书,涉及人口、田亩、物产、赋税、司法等,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和三国孙吴。其中考古工作者找到了秦二世继位后颁行的文告。该简是简牍发现史上最早的皇帝颁行的文告。

  发现于八号井的“张楚之岁”觚,是益阳当地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并沿用楚国的大事纪年方法,为考古发现的简牍中惟一一例张楚时期实物资料。

  专家点评:

  以往墓葬里发现的简牍多是散落着,而此次出土的简牍是成捆成捆的,内容填补了很多文献上的空白。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疑似扁鹊学派经典医书

  出土的医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九部医书,初步推测,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为中医发展史研究的重大发现。

  更有意思的是,出土文物中有一座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划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比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更为精致、完整。

  专家点评:

  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于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丝路”西行第一关

  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的汉函谷关,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西行的第一关,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也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

  经过考古发掘,专家还原了这座气势宏伟的关城:它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城邑,卡在峡谷之中,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两条古道均为东西向。一条位于遗址中部,从西汉建关时一直沿用到现代。这条千年古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另一条古道位于遗址南部,是建关前古道,建关后被关城东墙阻断而废弃。

  专家点评:

  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是汉代的关隘长什么样子,在这处遗址发掘前谁也说不准。更难得的是,这里地处洛阳,是汉代都城,很可能是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梁柱桥

  在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惠帝建设城墙后,渭桥即成为京师的最要津梁。汉文帝入京继位大统、张骞出使西域、南匈奴单于归顺入京等一系列重要大事,均发生于渭桥,不仅使渭桥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交通地位,还具有很高的文化含义。

  从发掘情况看,厨城门一号桥体量巨大,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

  专家点评:

  渭桥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北渭河古桥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桥梁学研究的空白。

  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两颗牙“鉴定”了隋炀帝

  千年岁月流逝,到底是谁“认出”了隋炀帝?答案是两颗牙齿。

  墓中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遗物近200件(套),其中蹀躞(dié xiè)金玉带是带具系统中的最高等级,也是目前国内惟一一件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还有4件铜铺首通体鎏金,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兽面直径26厘米。最难得的是出土了两颗牙齿,鉴定年龄约50岁。根据出土的“故隨煬帝墓誌”和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记载与牙齿鉴定结果,专家最终确定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同时,专家认为另一个编号为M2的墓主人是隋炀帝夫人萧后。

  专家点评:

  墓室小主要因为他是亡国之君。

  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文成公主进藏路

  须巴山石刻群是此次新发现重要的文物点,现存石刻13幅,皆为吐蕃时期遗存,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一处,题材内容包括古藏文题记和佛教内容图像。

  难能可贵的是石刻题记中发现两处提到“赞普赤松德赞父子”及“由卓玛勒贡书写”等内容,借此可明确始凿时间为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公元730-797年)。

  专家们一致认为:石渠县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其成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专家点评:

  这处石刻精美性不是太高,但是它是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交流通道上的发现,对研究文成公主进藏、佛教传播等都具有非常意义。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瓷都历史提前200年

  南窑遗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考古证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然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此次发掘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还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

  专家点评:

  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历史因此南窑的发现,往前推到了唐代。从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景德镇如何经过唐宋之后发展到瓷器烧制中心的全过程。本报记者 刘冕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