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传统文化应成为改革的动力和基因

2014年04月10日 14: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传统文化应成为改革的动力和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的。

  讲到传统文化与改革,我想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每一朝、每一代都会涌现杰出的改革家?

  第二个问题,在千百年的中国历史当中,中华儿女都知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知道匹夫有责,是谁传授给他们这样的道理?

  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自小就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历代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抱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将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的理想。我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心点,就是这种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责任,而且这种“爱”和“责任”一代代传承下来,甚至成为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东西,一种不言则明的东西。

  普通的农民,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甚至一辈子没有一个大名,比如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没有读过书,但是从小就会讲岳母刺字的故事,讲苏武牧羊的故事……农民不会读书,但是会看戏,会听说书,会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忠、孝、礼、智、信。这些草根文化,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所以,无论对知识精英,还是对普通民众;无论对那些舍生忘死的改革家,还是对理应享受改革最终红利的老百姓,传统文化都能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这份动力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对家国的责任。

  可能有的人仍然觉得改革开放是向前进,讲传统文化是向后退,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近代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的、集体的、民族的心理背景,其实就是两点,一个是自卑,我们被列强欺辱;一个是自强,我们不服气。我们曾将传统文化当作批判的对象。现在来看,如果在泼洗澡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泼掉了,会很可惜。

  所以当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该回头想想过去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不是过了?今天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当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了“国籍”、没有了乡愁、更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我想传统文化不但应该被我们重新认识,也应该成为改革再出发的一个巨大动力。

  我们不但有共同的生理基因,还有共同的独特的基因———文化基因,我们共同的精神的DNA就是传统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经史子集,再到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一切在今天来看都是应该继承的。

  除了精神层面,传统文化还应为所有的改革家提供新的视角或新的智慧,提供一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讲起来“博大精深”,“博”是指数量,“大”是指体量,“精”是指品质,“深”是质量也是内涵。在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大学》里面曾经引用了古代青铜器上的内容,就是著名的汤盘铭,一共只有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一个人要想用崭新的面貌面见世人的话,就要每天都要打理自己!而“又日新”,用习总书记的话讲就是“改革只有进行时”。中国的“儒、释、道”都认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佛家讲“无常”,也是说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佛家同时还提出一种思想就是“勇猛精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不仅仅是遵从,也要效仿。人类像自然一样有春夏秋冬,如果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制度、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不断改革和创造,未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一定会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样,赢得世界的尊敬,塑造辉煌。田青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