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读阿来《瞻对》:一部以史明鉴的民族忧思录

2014年04月11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我想,我们应该再增加一个头衔称呼阿来了,那就是:文体家阿来。这是我读完阿来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再联想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以及《格萨尔王》后,一种最强烈的感受。

  作家一改以往在虚构文学中或诗意、或空灵、或浪漫、或写意的运文体式,以丰瞻的史料组构全篇,以合理的剪裁与铺排勾联出历史的合力与时代的必然,勾联出凝重的思考,勾联出一部以史明鉴、烛照现实、寄语未来的民族忧思录。

  毫无疑问,这一转型透视出作家的历史观与创作观,透视出作家欲意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为内容寻求最适当的表达形式的不懈追求,透视出作家欲意新拓长篇小说文体艺术的理解与表达。就《瞻对》而言,作家所面临的是如下三个问题:一、本事,即瞻对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人与事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二、叙事,即如何将上述本事有机地勾联为一体,呈现出历史的多重镜像;三、论事,即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议论,传递出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思绪。为此,作家设定了三个视角:一、作为历史本事的叙事视角,即呈现视角;二、作为历史叙述人的视角,即镜像视角,在排列与勾联中彰显意义;三、作为介入者的叙述者(常常表现为作者本人),即介入视角,在夹叙夹议中凸现作者的睿智与思考。三事相糅,三角相织,构成了《瞻对》这部非虚构小说的小说文体艺术,也体现出其鲜明的文体转型特征。

  小说以清政府七次用兵瞻对及民国年间各方势力对瞻对的争夺作为本事线索,将两百多年来瞻对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人与事及其来龙去脉如实而完整地呈现出来。表面看来,作家是按照历史的基本线索以编年的方式叙写两百年来瞻对历史上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但实际上,作家是作为历史叙述人按照这些历史上实有其事的因果联系及其意义来叙写其事的,也正因此,全书所呈现的镜像视角在事件的排列与勾联中彰显出意义,也透视出作家对这段历史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与以往阿来多采取客观叙事的创作视角不同,《瞻对》全篇作者无处不在,议论贯彻始终。这一全新的“非虚构”文体实践,使《瞻对》成为作家目前为止介入视角最显在、议事论人最鲜明、文体转型最显著的一部作品,也因之与其他创作迥然有别。作家之所以采取这一文体,是作家的创作观与历史观所决定的。如何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论事与介入就成为作家运思的文体范式。当然,这里的论事与介入不单是作家文体意识的转换与彰显,而是作家以科学的历史、理性的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现代性的烛照与思辨,是对中华民族走向现代、走向理想未来的期盼与呼唤。书中阿来常常借古喻今,常常以见证人的方式,增强历史真实的可信度,拉近叙述人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瞻对》拥有了思想的深邃与活力,文体的丰瞻与自由。

  《瞻对》,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阿来一次成功的挑战,是作家驾驭长篇小说艺术穿透历史并成功抵达彼岸的一次引以为豪的突破与表达。我们确实应该再增加一个头衔称呼阿来了:文体家阿来。 □陈思广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