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回乡麦客":不割麦了 想去打工(图)

2014年04月22日 17:43 来源:宁夏日报 参与互动(0)

  西安摄影家侯登科的摄影集《麦客》中的马万全,日本NHK制作人就是通过这张图片说明中的地址追到宁夏的。

  泾源农民上了《舌尖2》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刚刚播出,便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很多观众都通过微博、微信点评,以情感为纽带的《舌尖2》不光让人流下“口水”,也让人流下了“泪水”。特别是那些“回乡麦客”,让人动容。

  “刚才看舌尖上的中国我看见了宁夏固原,尽管是只说了两句话,但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 百度固原贴吧,网友“石破T_MEC”说。

  豆瓣电影网友“三九感冒灵”也发帖:“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中国人与食物的迁徙与演变。却唯独有一个章节没有介绍美食与制造工艺,而是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麦客。”

  一些细心的网友更是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在百度固原贴吧,网友“子若天水”跟帖说:“12年前日本NHK《麦客》主角马万全舌尖二又上镜了,不知现在在干啥?”

  多方辗转,记者和《舌尖2》中的“回乡”麦客马万全取得了联系,并获知了他的最新情况。

  马万全是个有故事的人

  “回乡麦客”家住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一个4月,几个说着日本话的人来到马万全的家,来意是想拍摄他作为一名麦客的全程工作。

  这让马万全感到诧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来自异国的电视工作者千里迢迢跑到自己这个穷山沟的呢?通过马万全的讲述,以及《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我们逐渐还原出这次奇异的经历。

  上世纪90年代,日本NHK资深制作人刘庆云在中国的一次拍摄途中,看到了数百台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列队南下的壮观场景。这与宁夏、甘肃等地沿袭百年、以一把镰刀割麦的“老麦客”形成对比,被称为“铁麦客”。

  这让这位纪录片制作人触发了灵感,他意识到,从一把镰刀到联合收割机的演变,正好可以体现中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和日本导演商定,他们决定用纪录片表现出来。然而,上哪里去寻找一位老麦客作为纪录的主角呢?他们全无方向。

  机缘巧合的是,两三年后,刘庆云到中国拍摄一个片子时,去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在这里,他无意中翻到西安摄影家侯登科的摄影集《麦客》。摄影集中一位淳朴坚毅的麦客触动了刘庆云的心灵,照片说明中提到,这位麦客来自宁夏固原的黄花乡羊槽村。

  拍摄踩点时,刘庆云一路奔到银川,然后辗转驱车到了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在这里,刘庆云没有费太大周折,便找到了摄影集中的麦客马万全。

  NHK的纪录片《麦客:铁与镰刀的冲突》全程跟拍了马万全从凑路费到河南割麦的过程,并展示了以一把镰刀为工具的“老麦客”和联合收割机“铁麦客”的时代冲突,这部片子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并获得了大奖。

  丢下镰刀的最后麦客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把马万全再次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命运和生活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年龄大了,干不动了。不走那么远了,平时在家种地、养牛、放羊,闲的时候在县城里打打工,因为家里都需要我照顾。”今年54岁的马万全已经没有了十多年前的强健身体。

  十多年前,西安摄影家侯登科《麦客》中的马万全在酷暑中挥着手中仅有的一把镰刀,丈量着陕西蓝田肥沃的土地。2002年,马万全和他的同乡一路凑钱扒火车,从家乡到河南巩义,与“铁麦客”收割机进行着“攻防战”,“老麦客”揽到的活儿都是山头上的小地块。“那时候工价便宜得很,一亩地三四十块钱,一天只能割一亩多,一趟出去挣几百块钱,回家就能给孩子买点好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镜头拍摄于去年6月份。“地点大概是陕西的蓝田,工钱涨了,一亩地能挣150块钱,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是,现在基本都用收割机,很少用人工了。”马万全说。

  马万全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都成了家。当年的纪录片里,供孩子们读书的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大女儿彩华高中毕业考上了农校,我供不起,就不念了,去当了保洁员。”马万全叹息着说,女儿当年的学习成绩是第一名。

  马万全说,去年是他最后一次“赶麦场”。“儿子是先天性的脑萎缩,小腿不长肉,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半年前刚娶了媳妇。我还有一个70岁的老哥,无儿无女,也需要我照顾。”正如《舌尖2》里的解说词,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们,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本来有机会使生活有大的变化,但是自己没抓住,现在真后悔。”马万全说,家里的土房子还是12年前纪录片里的样子。“前两年有政策说让我们自愿搬到银川,但我也不知道搬走到底好不好,就没走。后来我去银川看过,他们住的是楼房,打工挣钱比我们多多了。”

  “不割麦了,有机会的话,我想去银川打工,听说工资高,一天一百多块哩。”扔下镰刀的马万全从来没有放弃梦想,他仍将为生活一路打拼!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