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部分历史建筑存隐患 永安家塾3件古物曾被盗

2014年04月30日 07:5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广州首批398座历史建筑公开挂牌,其中近七成是民居。而如何“活化”民居成为解决历史建筑出路的重中之重。不过,“住改仓”、火灾、被盗、卫生环境等,成为历史建筑“活化”面临的难题。当中哪些教训值得记取?哪些榜样值得学习?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文、图、表/记者莫冠婷

  广州首批398座历史建筑公开挂牌,这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件好事。然而,目前就保护来说,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

  住改仓:存在火灾隐患

  泰康路木排头61号在1月21日发生火灾。

  广州首批历史建筑之一的泰康路木排头61号在今年1月21日发生火灾,这是广州公布历史建筑相关保护办法及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出炉后的首宗历史建筑受破坏案。时隔3个月,记者重访,事故现场至今仍未解封,受损的房屋还没人来处理。尽管楼下张贴了该房屋被列入历史建筑的告知函,但住户和租户表示不知情。

  随后记者到木排头所属的人民街居委会了解情况。李主任表示:“居委会没有执法权。目前仍等待派出所的处理结果,那边没有消息,我们这边也不好去处理。”

  记者了解到,大量历史建筑云集于老城区专业批发市场当中。尽管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中登记为“商住混合”的建筑有65座,但事实上,登记为“居住场所”的建筑中也有部分是“住改仓”。比如,荔湾区光复南路、十八甫路一带成为堆积布匹、成衣及辅料的仓库;越秀区解放中路、大新路一带成为解放南鞋城的仓库,高第街则是女士内衣裤的货仓等。这些“住改仓”的历史建筑缺乏必要的消防设备,给建筑保护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被盗:缺乏现代防盗措施

  黄埔区永安家塾3件古物被盗。

  黄埔区茅岗社区西华村5巷4号的永安家塾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是首批广州市历史建筑推荐名单之一。然而,它也和许多历史建筑一样,缺乏现代必要的防盗措施,以致惹来小偷窥视。

  今年1月26日,黄埔区人民政府在永安家塾门外张贴告知函。然而,两日后,看守家塾的人员发现,两件清代油盏及汉白玉镯共3件古物不翼而飞。目前警方尚未破案。

  卫生差:拆迁荒废多年

  越秀区珠光路侨商楼遍地垃圾。

  越秀区珠光路侨商街3、5、7、9、11、13号建筑被列入首批广州市历史建筑推荐名单,这是如今在广州少见的联排6座华侨大宅,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骑楼式建筑。在原规划中,这座建筑被拆除,经区文广新局协商,珠光路地块的开发商将其保留。然而,大宅却因拆迁烂尾而荒废多年。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红砖楼已无人居住,一楼骑楼式长廊两头的漂亮拱券门被砖头封起来,6户的传统趟栊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用砖头封住。长廊外,除了堆放竹竿等建材,还能看见遍地垃圾和狗屎,楼梯里还传来阵阵尿味。

  保护模式

  模式一:民居自资修缮

  在广州首批历史建筑名录中,海珠区龙福东一巷4号红砖屋 “榜上有名”。老宅2楼屋内,民国时期的红白花阶砖、柚木百叶窗、镶嵌水晶玻璃的落地窗依然保持70年前的原貌……经历七十载,老宅玲珑优雅的风姿丝毫没变。

  点滴背后,是女主人半辈子对老屋的珍惜和守护。这位“有心人”使用历史建筑的经验,或可为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

  龙福东一巷4号是一座“U”字形的3层高红砖楼,曾是昆仑照相馆老板那学医有成的夫人所创办的妇婴医院病房。今年64岁的张梅住在老宅2楼,38年前她嫁入夫家,离婚后因不舍搬离旧屋,一直在此居住。因为尊重历史,张梅一直坚持原样装饰。

  然而,其他住户未必会对老宅加以爱惜。有些租户在清水红砖墙上涂抹一层白灰;有些租户每天拖着买菜车碾过公共楼梯。如今,梯级上的民国柚木板已出现松动、嘎吱作响。此外,随着新租户搬入,后期在老宅天台加建的砖墙遭风雨侵蚀已风化剥落。

  记者在4月底采访时,张梅表示并未知悉自己的居所入选广州首批历史建筑名录。“如果入选了,那就是对老房子的一种承认,我当然感到荣耀,同时也身负一份责任,要把它好好爱护下去。”她同时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经费和指导修缮:“提高其他住户对老宅的保护意识。”

  模式二:政府出资“活化”

  2010年,国内首家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东濠涌博物馆成立。市民在东濠涌博物馆中寻找城市历史和社区记忆时,也许没有意识到,它并非新建,而是从民国时期的红砖旧民居改建而来。

  “根据原来的规划方案,老房子的所在地块用作绿化用地。但后来在动迁的过程中,区领导发现老房子是‘宝贝’,因此建议保留下来。”

  越秀区市政和水利管理所所长谭伟杰介绍说:“最初保留下来是打算用作管理用房。后来各方专家及民间提议可用作展馆,因此决定把老房子改造成一座有关河涌记忆的博物馆,作为重现历史价值的载体。”

  如何让两座孤立的老房子连成整体而不破坏其外立面?谭伟杰表示,博物馆在建造过程中注重对历史建筑原貌的修复用足心思。如今行走在博物馆中,细心辨认可以发现正门通道和后座楼道是“加建”而来的,把两座老房子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博物馆的兴建以及免费讲解等日常运作维护都由政府财政拨款。谭伟杰说:“诞生至今一直都保持公益性,今后也会把公益性坚持下去。”

  业内声音

  希望公开评选标准

  广州知名民间文保人士“@古粤秀色”表示:部分有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的建筑,如支撑起广州老城肌理的骑楼、华宁里48号的广州唯一“空中祠堂”、民国建筑家罗明燏故居,以及新河浦大批侨房均未列入。这个评价历史建筑的标准是怎样的,希望能公开评选过程。  

  一定要走商业模式吗

  从建筑功能上看,广州市首批历史建筑中2/3是民居,因此有专家表示“活化”难度较大。该专家认为,和文物相比,历史建筑更强调公共利益,业主有责任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活化”不一定都要走商业模式,改善街区市政环境、改善居民生活也是保护历史建筑的题中之义。  

  保护需要政策支持

  私人产业“活化”会不会更困难?对此,专家认为未必。

  专家表示,对于《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中规定的B类历史建筑,应鼓励民众“活化”和合理利用,政府可给予政策支持,比如,临街的历史建筑可以住改商;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和施工效果图政府免费提供,还可以参考外国的做法,如转移容积率、置换产权、在日后实施房产税后减免历史建筑税费等。此外,政协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

  成立保护行会

  去年6月金陵台妙高台被抢拆事件发生后,华南城市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朱秋利等人就想到筹办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行业协会。“希望把广州民间文物及历史建筑保护力量联合起来。” 朱秋利说,协会成立后,将规范岭南传统建筑工艺技术标准和建筑遗产修缮施工定额;开展岭南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培训,培养岭南建筑遗产保护人才;宣传建筑遗产保护知识;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目前协会顾问包括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专家郑力鹏、汤国华、李继光,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