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湘军首创者罗泽南:书生典兵 积极镇压太平天国

2014年05月05日 16: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湘军,也称湘勇,指晚清时期湖南的地方军队。谈到湘军,曾国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世人熟知,而其首创者之一罗泽南则鲜被提及。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早年在原籍做塾师,以授徒为业,研治理学20年,撰写了《周易本义衍言》、《读孟子札记》等多部理学著作。1852年(咸丰二年),罗泽南以书生典兵,在湘乡倡办湘勇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官至布政使。1856年,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卒于武昌城下。

  创建湘军

  1851年,太平军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几次大败清军,次年攻入湖南。湖南各地士绅对此深感不安,纷纷组织地主武装与太平军对抗。罗泽南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应湘乡县令朱孙诒之邀,开始他的军旅生涯的。

  罗泽南初练乡勇时,招募的都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同乡。于是,罗泽南效仿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练兵方法编束队伍,令弟子王錱、李续宾等分别带领,战斗力才有所加强。1853年初,湖南巡抚张亮基为加强省城防务,调罗泽南带勇千人进入长沙,同时奉调的还有湖南新宁、泸溪、浏阳等县的乡勇。当时正值在籍为母守丧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防,罗泽南即以所部隶属于曾国藩麾下,号称“湘勇”。以360人为一营,罗泽南自将中营,左、右两营分别由王錱、罗信南带领。

  1853年夏,太平军进击江西,围攻南昌。曾国藩令罗泽南率湘勇前往支援,结果初抵南昌城下,即因缺乏实战经验,被太平军杀得大败,阵亡500余人。

  1854年初,曾国藩驻营湖南衡州,大练水陆各军。罗泽南即率所部从江西赶回,与曾国藩定立陆军营制,改一营360人为500人,“每营四哨,每哨八队,亲兵一哨六队,火器刀矛,各居其半”。陆军与水师合计共23营,所率湘军初成规模。罗泽南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定立陆军营制方面有发凡起例之功,所带湘勇作为湘军的原始班底亦被曾国藩视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比同属湘军的辰勇、宝勇等战斗力都强。对此,《清史稿》评论说:“曾国藩立湘军,则罗泽南实左右之。”

  书生典兵

  作为湘军的主要将领,罗泽南转战两湖、江西,参与指挥对太平军的大小战斗200余次。

  罗泽南以善于用兵著称,一个突出特点是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时人曾问罗泽南用兵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他所引之句原意是知道至善之所在,则能立志,志有定向,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安于所处,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这本来是理学的修养方法和原则,罗泽南将它运用于军事领域,衍化为作战的指导原则:作战时不轻举妄动,沉着应战,冷静观察敌方状况,积蓄士气,避敌锋锐,乘其懈怠而攻其不备。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战术,罗泽南几乎每战必用,比如著名的半壁山之战。1854年,当湘军取得武昌之战的胜利后,为巩固武昌南面的防御,并扫清东进的障碍,意图夺取半壁山与田家镇。半壁山、田家镇隔江相望,为长江上游门户,是太平军重点防守的要隘,设有两道铁链封锁江面,江心还有许多安装着大炮的木排,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但是太平军统帅秦日纲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反而在营垒之外进行野战。当罗泽南军行至半壁山前二三里处的马岭坳时,太平军就主动出击,结果损兵数千。此后,太平军又数度到湘军营前挑战,罗泽南皆不令出战,命布阵以待,并告诫诸将不得轻举妄动。等到太平军锐气已尽时,罗泽南才命令湘军突起急攻,结果一举攻破半壁山太平军大营。

  罗泽南虽认为“以静制动”是制敌的最好方法,但并非死守这一战术不知变通,有时也会先发制人。比如1855年的咸宁之役,当时湘军刚刚攻克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兵锋正锐,而驻守咸宁的太平军有很大一部分原系蒲圻守军,由于新败,士气十分低落。因此,罗泽南刚到咸宁,就指挥湘军乘胜攻击,一鼓作气,攻占该地。可见,罗泽南对战术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成法。

  罗泽南以“醇儒为名将”,在治军方面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纯用其弟子领营哨”。他在带兵前一直以教书为业,多年来培育了大批信奉理学、具有经世才干的弟子,其中因投身湘军而留名史册的就有李续宾、谢邦翰等17人。这些人在罗泽南手下充当统领和营官,使其治军意图得到了充分贯彻。比如,他最得意的弟子李续宾就一直追随左右,对于老师的作战方案,李续宾总能通盘领会,是其最得力的助手。罗泽南过世后,李续宾接统其军,在他率领下,湘军主力攻克武昌和九江,势力得到扩展。故曾国藩说:“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指李续宾)也。”

  殒命武昌

  罗泽南一介书生,不善骑马,还是近视,他之所以能成为“咸同中兴名将”,不仅在于他善于运用以静制动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战争全局出发,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相应的作战方略。

  罗泽南对战争形势的把握,主要得益于他对舆地之学(地理学的古称)的研究。早在家居之时,罗泽南就曾经论天下形势,以荆州、岳州、武昌、九江为中国东南部的战略要地,认为这四座城市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当湘军久顿九江城下,武昌第三次被太平军围攻之时,罗泽南即提出由曾国藩在江西牵制太平军,自己率湘军主力奔赴湖北,以求既保武昌,又克九江。这一建议得到曾国藩的首肯。

  罗泽南率军奔赴武昌后,曾国藩在江西的情况岌岌可危,不断檄调罗回援。罗泽南接到调令后,不甘心在武昌功败垂成,于是加紧了对武昌的攻势。结果在一次攻城之时,犯了兵家大忌,对欲撤回城内的太平军穷追不舍,在武昌城下被弹片击中左额。1856年4月12日,罗泽南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同年,太平天国领导层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及数万将士相继被杀,史称天京事变。次年翼王石达开因受猜忌率部出走,太平军实力越发削弱。加之罗泽南过世后,湘军主力在其弟子李续宾、李续宜的统领下,先后攻克武昌、湖口等地,参与安庆会战。罗弟子蒋益澧、杨昌浚也在左宗棠的统属下攻克金华、杭州等地,基本占领了浙江全境。就这样,将战线一步步推进到太平天国的心脏地带,使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陷入湘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可以说,清政府之所以能够将太平天国起义最终镇压下去,罗泽南及其弟子在中间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张晨怡,浙江绍兴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有《罗泽南理学思想研究》、《清咸同年间湖湘理学群体研究》等,并发表论文40余篇。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