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奖得主门罗新作上市 自称是“最好作品”(图)

2014年05月15日 15:2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亲爱的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门罗2012年创作的小说集,收录了她最新的14篇短篇小说。2013年初,82岁的门罗曾宣布封笔,这就意味着《亲爱的生活》可能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据出版方透露,去年10月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这位原本鲜为人知的加拿大女作家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逃离》的中译本在国内狂卖了70万册。

  门罗至今创作了1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于2012年出版的最新作品《亲爱的生活》不仅被评论界公认为她最丰富、最完美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受她本人心爱的一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门罗接受第一个电话采访时曾说:“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亲爱的生活》由现居加拿大的青年翻译家姚媛翻译,她此前曾翻译过《少年派》、《南极》等多部作品。谈到翻译门罗作品的感受时,姚媛认为,门罗的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翻译出作者表达的语境还是很难的。姚媛曾透露,从书的名字取自最后一个短篇的名字dear life,从故事的原意来看,这个题目更接近于《珍贵的生命》。

  门罗的旧作《逃离》是她在得奖之前在中国唯一引进和出版的书。新经典文化总编辑陈明俊说,“这本书也创下了外国文学在中国销售的惊人记录,到目前为止,这本书的单本销量已经到达70万本。” 陈明俊还透露,去年底门罗获奖时,姚媛已经基本将《亲爱的生活》翻译完成。“但是一获奖压力就来了,就差不多又从头翻译了一遍,门罗的语言看起来朴素简单,但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想翻译好其实不容易。” J226 (记者陈梦溪)

  相关阅读

  众说门罗作品

  戴锦华(北大中文系教授)

  戴锦华称门罗的新作“唤起了19世纪的幽灵”。“我阅读门罗的《逃离》是非常偶然的机会,在旅行的路上买来读,马上被吸引了。她的文字当中有一种阴影,把你包裹其中,这样的阅读经验已经很久没有了。”戴锦华说,读门罗非常直接地唤起了她阅读契科夫的感受,“二战后的几十年中,所有的作家都在探索文学的可能性,刚好门罗是在大家遗忘的地方,在我们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这种“不可能”在戴锦华眼中是门罗用最为日常生活化的语言,毫不刻意地描绘凡人琐事,描绘小镇的生活。“没有达到窒息,没有达到绝望,是它阻隔着你,囚困着你,这种感觉像十九世纪的作家们,尤其像契诃夫。”戴锦华说,“她的作品一直讲逃离,但实际上人们没有逃到哪去,或因为逃走而制造了永远不能挽回的东西,这种氛围是曾经的十九世纪文学给予的。”

  止庵(学者)

  对于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的“弱势”地位,止庵说自己想起了最早把契诃夫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时卖得非常少。“一共才卖了20套,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读者接受不了,说怎么这个书还没开头就完了呢?所以短篇小说的阅读确实要求更高。”止庵说,“《亲爱的生活》这个小说里面,门罗有一种独特的写法。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作家是粗糙写作还是精细写作。门罗每篇都是精心写的。”

  七堇年(青年作家)

  七堇年说,大家的生活都一样,为什么门罗成为了作家,获得世界性的认可?可能是她具有细腻的心灵,发现普通生活所具备的悲剧性,这种悲剧不是来自外界的,比如亲人去世或者战争。“我觉得中国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看到她跳出了生活本身,这是她的特点。”本报记者 陈梦溪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